山东法制传媒网:中医讲究“同病异治”,指对病症不能一概而论,需“把脉”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出对症处方,司法建议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司法建议工作,力求“建”在点上、“议”在实处,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治理“把脉开方”。今年以来,莱芜法院共发出司法建议书36份,涉及 53个单位。
靶向精准施策,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这家银行的信用卡纠纷案件呈多发趋势,且普遍欠缺电子证据,我需要把问题反馈给他们,争取在源头解决问题。”近日,莱芜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许娟娟速裁团队在审理某银行信用卡纠纷案件时,发现该行批量诉讼多发、标的额逐步增大、电子证据欠缺等现象普遍存在。为进一步强化诉源治理,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许娟娟团队向该行发出了莱芜法院第15号司法建议,提出“ 建议严把申领人资质审核关,建立动态监控、定期回访制度;建议增加约定诉讼送达地址、电子送达合同条款;建议构建电子合同证据留存机制”等。
银行收到司法建议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核实、积极整改,并第一时间复函,表示会逐一分析研究,找出业务薄弱环节,同时向上级银行反映,完善相关业务流程。
在双方的配合下,这份司法建议充分发挥了以案促改的作用,有效促进了辖区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发出建议不难,难的是真正落实。
为更好地让司法建议落到实处,莱芜法院在发出建议前都会积极与被建议单位进行沟通,告知其建议主要内容,主动分析原因及对策建议,及时消除被建议单位的抵触情绪。同时,在发出建议时明确建议具体反馈时间和反馈要求,并注明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针对未及时反馈的单位,采取主动询问、提醒、回访等方式跟踪督促,切实提高司法建议工作实效性。
实践中,莱芜法院还常态化开展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助于加强法院自身对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也促进了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发挥审判职能,共促百姓安居乐业
近年来,针对矛盾多发、高发的案件类型及涉案单位,莱芜法院组织召开分析研讨会25次,挖掘案件背后的共性问题,深入分析案件多发的原因,明确相关单位在建章立制、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精准施策,提出操作性强、可行性强的司法建议,有效帮助相关单位加强管理、健全体制、堵塞漏洞。
例如,针对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莱芜法院在审理多起犯罪人利用个人身份在短时间内办理大量电话卡进行出租、出售以牟取非法利益的刑事案件,以及数起营业厅工作人员擅自出售手机号码、验证码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案件中发现,个别营业厅工作人员为了蝇头小利泄露用户信息,危害了群众的财产安全。为此,莱芜法院向辖区内有关通信公司发送司法建议书,建议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规范业务办理制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从源头上减少以电话卡为载体的犯罪案件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
物业纠纷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案件,针对辖区内物业纠纷案件呈增长趋势的现状,莱芜法院联合莱芜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代表召开物业纠纷预防化解座谈会,并向某物业公司发出了司法建议书,建议物业公司建立健全物业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并以适当方式自主开展物业服务项目监督检查。物业公司代表对法院反映的问题积极认领并及时提出了具体整改方案,有效化解了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为物业纠纷诉源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培训考核,担起更大社会责任
为使司法建议更加一目了然,莱芜法院加大对司法建议写作的培训力度,规范司法建议的行文格式,提升建议的针对性、规范性、实效性。此外,还建立健全司法建议考核机制,将司法建议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部门年度工作考核中,对发出司法建议多、产生良好效果的部门,在考核时予以加分并给予适当奖励,充分调动部门和法官制发司法建议的积极性。
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口,法院开出一份份聚焦民生福祉、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良方”后又收到“反馈”,有效推动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莱芜法院院长胡世涛表示,下一步,莱芜法院将继续聚焦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提高司法建议的质量和效果,切实通过司法建议这个“小切口”,促进社会治理“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