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刘云峰)在法治与道德交织的社会经纬中,总有一些故事能穿透重重迷雾,直抵人心,以最质朴却强大的力量诠释人性的光辉。近日,一起特殊的执行案件在司法实践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令人动容的一笔——申请执行人刘某离世后,被执行人马某主动将欠款偿还给刘某的儿子,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让诚信美德在看似冰冷的债务关系中绽放出温暖而耀眼的光芒。
案件回溯:命运的波折与诚信的坚守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病让马某陷入了经济困境,手头拮据的他无奈之下向刘某借了3万元。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就此放过他,当马某痊愈后,老伴儿又病倒了,为了给老伴儿治病,他又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如此一来,马某的欠款便迟迟未能还给刘某。
随着矛盾的加剧,马某与刘某最终对簿公堂。经过法律程序的公正裁决,马某需履行还款义务。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命运却再次与申请执行人刘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刘某突然不幸离世,这给原本就复杂的债务关系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起案件或将因申请主体消失而陷入僵局,甚至可能成为一桩“无头案”时,被执行人马某的一个举动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因为债权人离世而心存侥幸、选择逃避,而是主动联系法院,并积极寻找申请人的继承人。他郑重承诺,自己一定想尽办法,悉数清偿欠款,要让这桩跨越生死的债务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年坚守:诚信的力量与精神的传承
马某用了五年的时间,依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一点一滴地积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近日,终于将欠款全部还清,这起执行案件也得以顺利执行完毕。
马某的这份坚守,是对契约精神最纯粹的守护。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契约精神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石,它如同大厦的根基,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被执行人马某用行动证明,一纸判决不仅仅是法律的强制约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一份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即使承诺的对象已不在人世,诚信的重量也从未减轻分毫。这种超越利益考量的自觉履行,让原本冰冷的法律条文有了温度,也让社会公众看到了法治信仰与道德准则的深度融合,感受到了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
马某的这份担当,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有力传承。自古以来,“人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古训代代相传,诚信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执行人马某的行为,正是对“重然诺、守信用”传统美德的当代演绎。在面对无人监督的道德抉择时,他没有被一时的利益所诱惑,而是选择用行动捍卫良知,这份难能可贵的品质,为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它让我们看到,在物质丰盈的时代,精神层面的坚守依然熠熠生辉,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
马某的这份善意,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有力支撑。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但仍存在个别失信行为破坏信任基石,让人们对社会信任产生担忧。而这起案件中的被执行人马某,用自己的选择向社会传递出积极信号:诚信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他的举动不仅温暖了申请人继承人的心,更让无数关注者感受到诚信的力量,为构建诚信社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人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坚守诚信,社会信任体系将会更加坚固。
让我们为这位被执行人马某点赞!他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晓,也希望更多人能从中汲取力量,让诚信之风吹遍社会每个角落。期待未来,有更多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美德,让诚信、担当、守诺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