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吴晓璐)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地名管理是我国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创新,服务社会”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地名规范、地名设标、数字地名和地名文化等工作,初步实现地名管理日趋规范、城乡设标全部覆盖、数字地名有序推进、地名文化长足发展良好局面。一系列举措的推行,我市地名工作已驶入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
新机制填补盲点
完善管理法规规章、理顺管理体制是提高地名服务管理法制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市针对地名命名中存在的命名滞后、程序不规范等情况,颁布了《济南市市区道路命名规则》,进一步明确了道路命名原则和要求、道路专名通名使用规则、道路命名更名审批程序等。
建立“民政牵头、审批负责、部门配合、专家论证、市民参与”的齐抓共管机制,建立“地名专家库”,有力提升了道路命名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为规范重点片区道路命名工作,市民政局联合5部门印发《关于完善重要片区道路命名程序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完善重要片区道路命名程序。
新模式突出亮点
为理顺全市路牌管理机制,全面启动市区新式路牌设置更换工作,共设置路牌1.2万余块,切实提升市容景观,打造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实现路牌管理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
高标准制定路牌设置规格和样式,确保设标工作标准统一;制定全市路牌设置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和责任,确保设标工作有序进行;将设标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一次性投入1700余万元,确保设标工作资金保障;强化路牌保洁维护,纳入城市管理综合考评,确保设标管理机制落实到位;日常巡查同步嵌入城市综合管理中心平台,确保问题路牌实时发现、及时修复,实现设标巡查工作创新发展。
除此之外,市民政局还联合文旅、园林、城管等部门,依托“泉视线”数字化文旅平台,在老城区主要街道设置老街老巷地名宣传牌,增加了地名标志的趣味性,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新载体疏通堵点
为适应地名信息化的需要,疏通数字地名建设堵点,我市建设了“济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务查询系统”和“济南地名电子书”APP的地名电子书信息平台。
平台涵盖找地名、赏地名、享地名、管地名等多种地名应用,提供地名多元信息展示、地图定位、综合查询、在线电子书等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涵盖行政区域类、居民区与大型建筑物类、自然地理实体类等6个一级类,山、河、湖、泉等17个二级类约2万余条地名,并从中挑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知名度高的2000余条重要地名予以重点推荐、加以赏析。
济南地名电子书自2020年12月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我市展示泉城地名文化、提供地名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
新渠道打造生长点
为了让文化有立足点,让乡愁有落脚点,市民政局从三个时间维度持续开拓新渠道,开展地名文化保护,打造地名文化自信生长点——
整理过往,编制地名保护名录留住乡愁。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公布200个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并编印了首部《济南市传统地名保护图册》。编制《济南市历史城区地名名录》,以立法形式创新性地将传统地名保护工作纳入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申报大明湖、芙蓉街、四门塔、朱家峪4处地名为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立足现在,开展地名文化活动安放乡愁。陆续组织开展了市中区红色地名文化展等地名文化活动;编辑出版《乡村记忆》《村级地名文化概览》等地名图书;持续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增强文化自信;展望未来,利用规划编制保护地名记住乡愁。出台《济南市传统地名认定规范》,规范传统地名认定标准,弥补我市空白,对传统地名保护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改革措施不断细化,我市区划地名事业在时代的更迭中不断蝶变成长。下一步,我市将放眼全国全省大坐标、寻找追赶新目标,不断提升地名管理和地名文化建设水平,为助力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民政力量。(山东济南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