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朱玉富
一顶火炉,一个风箱,挑着担子大街小巷扯开嗓子吆喝:“补锅嘞……”在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罗汉峪村向阳大街,隔着百米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顺着声音寻去,在路北边一个不起眼的摊位上,一位老人倒扣着铝锅,拿着小锤在专心地敲打锅底。他叫朱庄财,是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罗汉峪村的一名村民;今年已经76岁,从事补锅行当已有57个年头。
当年补锅是“高收入”
朱老汉告诉记者,自己1964年拜师学习补锅手艺,那个年代,生活水平有限,补锅匠的生意特别好。“补个锅,3毛4毛的,一天忙活下来好的时候能赚个两三块钱。这属于比较高的收入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压锅、电饭煲等炊具不断更新换代,补锅的生意也就日渐衰落了。曾经红极一时的补锅师傅们,大多不见了踪影,朱庄财的小摊也是几经辗转坚持固定在了如今这条衣铺街上。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行走了30多年后,他开始骑自行车,把工具箱放在车子后座上推着行走。这一走,又是25年。如今,补锅的人明显少了,朱庄财也是钢城区最后一位仍在坚守补锅行当的老人,他说:“补锅兼配锁、修钥匙,一天能有200元钱的收入。”
舍不得放弃这57年的手艺
1月14日下午3点多,村民魏少军送来一个铝锅给朱老汉修补。“现在的铝制品也太节省材料了,这个铝锅才只用了半年,锅底就漏水了,丢掉太可惜了。”魏少军说着话把漏锅递到朱老汉手里。“补锅底有剪底、翻边、扣边、贴合这,铆钉几个步骤,换锅底时要用巧劲,不然容易把锅底的边砸坏,补好了锅底也会漏水。”朱庄财老汉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将漏了的锅底剪掉,将锅子的四周敲平整,然后拿起剪掉底的锅,将锅的底部沿着铁墩子,用小锤翻边、砸平,再拿出事先做好的新锅底折边、平边,然后将新锅底和旧锅扣在一起,开始不停地敲打压缝。整个过程下来没有使用任何胶质,没有使用热源焊接,全凭手工完成。
朱老汉告诉记者,孩子早就劝他不要再干了,但他舍不得放弃这手艺,以前收的徒弟都已经改行了。“来找我补锅的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客户,都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手脚也不灵活了,就别再干了”。“但我有我的想法,尽管现在的家里都使用上了高科技炊具,但有些修修补补的东西还是需要去修理的;我做了一辈子,主要是不想让手艺闲着。”眼看着老手艺将要失传,朱庄财摇摇头叹息“自己能坚持就再坚持几年吧”。
童年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做饭菜、煮猪食都是用铁锅。铁锅是生铁铸造的,加上每天与锅铲碰撞,锅底会越用越薄,时间长了会有沙眼,有时炒菜做饭就会从锅底往燥底下渗水。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铁锅或瓷盆、瓷碗有沙眼或者裂缝渗水了(那时都是使用瓷盆、瓷碗,时间长,陶瓷掉了,铁皮生锈就会有沙眼),通常都是用石灰膏临时堵一下,将就着用,等待农闲和春节前轱辘胆子来村里时候,盆钯锅人来了才能修补一下。有时,一口锅或瓷盆常常是用了补;漏了再补,疤上套钯子,只要不到实在不能修的地步,都舍不得扔掉。
走村串巷的补锅匠,大都是上了点年纪的人。补锅匠来村里时,老远就能听到吆喝声:“焗盆子,焗碗,焗大缸,焗的大缸不漏汤;焗盆子焗碗焗小盆,焗的小盆不漏水!……”听到这个吆喝声,有需要修补的人家就会走出家门赶紧招呼,让轱辘胆子停住脚步,因为缸大,抬不动;有的人家还会把补锅匠请到自家去。有时,补锅匠会在庄头,大家会拎着破锅或破壶瓷盆来排队修补。
补锅匠最为显眼的行头就是肩上的那一副担子,一头装着炉子和风箱,另一头装着补锅工具的木箱,还有围在腰上的黑色围腰布。木箱里面装着修补工具,如钳子、铆钉、小锤以及剪成不同形状的铁皮和铝片钯钉等。木箱旁还挂着一个主要工具,就是木制的“金刚钻”。这个金刚钻很原始,木匠手里都有,总长大约一尺半,直径一寸左右,分上下两截,上手柄有二寸长,下边是钻杆,最下面是一个用铁箍固定的一个四方形的空槽,留着安装钻头;钻杆上缠有一根牛皮条和一根推拉杆。左手抓住钻杆上边,右手抓着用牛皮条链接的拉杆,推出去,拉回来,带动钻杆一反一正转动,便可在各种物器上钻出窟窿。不管钻铁锅还是瓷器,在开钻时都要往物器的钻点上点润华机油。补锅匠在钻眼时是十分小心的,一旦有损坏是要赔偿的。因此,有谚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些走村串巷的补锅匠,凭手中的一个木制金刚钻,还真是什么活都敢揽。
那个时候,修补锅盆的时候会有固定纹路的钯钉。钯钉有两种;一种是铜质的,一种是铁质的。补锅匠在修补时,都会拿起铁锅或瓷盆先看看要补的位置,并将铁锅或瓷盆倒扣于铁枕子上,顶在沙眼处,用铁锤在沙眼处轻轻敲打,打出个绿豆大的小眼,留着穿钯钉用。补锅钉大多是熟铁锻造,帽顶为伞状,直径不到2厘米,钉脚为两层软铁片,补锅时,先在钉帽下抹一点石灰腻子(用石灰粉和柴油搅拌的),将钉脚从锅内向锅底外穿出,其外套上一片螺垫,再将钉脚分开,盘扭至紧贴锅底,再用小锤敲打贴实,石灰膏一抹,即补好了一颗钉。神奇的是无论是破锅破碗,还是烂瓢烂盆,只要经过他们的手,就能变废为宝,不大功夫,原本的破锅破碗、烂瓢烂盆很快就被他们修补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人们看着被修补好的锅碗瓢盆连连称奇,就连平时爱斤斤计较的个别吝啬村民也会爽快地掏钱付费笑着回家。
修补过的锅,因为锅底有钯钉,在使用锅铲时农人们会格外小心,否则一次的大意会把钯钉铲掉。记得我在上小学三年级时,母亲去菜园拔菜,我放学回到家,早晨煮的猪食都在锅里,我把猪食窊到猪食槽里,刷锅时一时大意,忘记大锅是被修补过的,用锅铲把钯钉铲起来了。害怕被父母发现,我就用一块糊锅的锅巴盖在补锅处;但第二天还是被母亲发现了,当然免不了一顿巴掌。
那个时候,因为精神物质困乏,没有什么可娱乐的。补锅匠一来,孩子们总要成群打伙的跟着他后面,要么围在他身边,看稀奇,看热闹,在欣赏补锅匠精湛手艺的同时,自己也偷学一些修补技巧。自己也学着用铁丝制作钯钉,给自家的泔水瓮修补过几次;但还是漏了。到最后还是要等补锅匠来修。当然,每当此时,免不了艾一顿父亲的责骂“屎壳郎能楱蜜,就不养蜂子了”。
高科技产品新旧交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磁炉、微波炉、高压锅,轻盈的铝锅代替了铁锅,自来水早已流到厨房的锅里;“补锅时代”早已远去和封尘。随着高压锅、电饭煲、微波炉等高档炊具不断更新换代,补锅早已成了陈年旧事,如今的人们再不需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锅碗瓢盆坏了,一弃了之,也没有哪一家人再会为一口破锅或烂盆发愁的了。
轱辘胆子补锅匠的脚步早已远去,但那一声声“焗锅焗碗焗小盆”的吆喝声,成为一代记忆的吟唱。
作者:朱玉富,山东济南钢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