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讯:(高军 徐利芹)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在加强乡镇农村文化建设中,努力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突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倒逼文化“三方给力”,真正把社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目前,马头镇文化建设新格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起来,乡土人才活起来,多彩活动搞起来,到处都呈现出文化特色新景象,不仅活跃了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的需求,而且促进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借力撬动社会资源助推村级文化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是历史古镇,文化底蕴丰富,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工作统筹兼顾,协调稳步推进。特别是在去年推动村级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没让政府拿一分钱,积极踊跃捐款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该镇农民群众主动自掏腰包约400万元,创办了十个社区67个村级的文化公益事业,不仅安上了路灯,装上了监控,建起了文化广场,而且有力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借力撬动社会资源助推村级文化工作,解决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匮乏问题的同时,马头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身体力行,分片包村,深入调查了解群众征求意见,努力做通群众思想工作。白天没有时间就用晚上,跑到村委会组织群众座谈,用正面引导,个别带动措施,说服村民。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许多群众十分理解镇里财政吃紧。他们表态一致:建设村文化广场是咱村民健身活动的地方,是村里的事群众自己办。这样一来群众自己决定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一呼百应纷纷响应捐资。十个社区67个行政村的群众一传十,十传百,全部行动起来。大家也都有攀比心里,那个村也不愿落后。农民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地的让地,有力的出力,文化广场建设各具特色。郯城县马头镇马南社区梁楼村农民王绍明,在外地做生意听说落实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村里建文化广场缺钱,专门乘山东航空从大连飞往济南的sc8724航班回村参与捐助活动,一次性拿出3万元钱建村文化广场,也是该镇捐资最多的一位。目前,马头镇十个社区67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文化广场。闲暇之余,社区村街文化广场上文体活动不断,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节目精彩纷呈,让农民群众在自己的大舞台上尽情享受到自定的“文化大餐”。
尽力挖掘乡土人才拓展文化领域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坐落在沂河岸边,明清时代是著名的商业重镇。过去,马头古镇是郯城的经济文化繁荣中心,乡土人才层出不穷,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都有。改革开放受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大潮的影响,乡土人才冲击很大,不少人放弃了自己爱好忍痛改行,文化一度冷落萧条。
新形势下随着文化惠民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如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郯城县马头镇党委政府把抓好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组织了20名年轻公务员作为文化联络员,对十个社区67个行政村的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进行调研,走访群众了解他们所喜爱的文化生活、娱乐方式,提出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见建议。没有文化广场便拆除村委大院进行改建,并面向群众实行24小时开放制,消除与群众之间的隔阂,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全镇各村还发挥乡土文化能人和社会群团组织的优势,将文化艺人、文化带头人逐一归档管理,按人员的特长项目进行登记造册,并壮大文艺宣传队伍,组织他们开展有益活动,使丢弃多年的“手艺绝活”动起来,现代广场舞跳起来,不脱俗的秧歌队扭起来,喜庆锣鼓队敲起来,特色文化艺人忙起来,基层文化娱乐氛围大大改善,群众从过去拘促僵硬到现在跟着广场音乐舞姿翩翩,从原来的听众看客到现在的主动展示表演才艺,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让一些马头古镇特色的文化艺术得以经久不衰,独树一帜。
“郯马五大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演唱以瓷碟、瓷碗、瓷酒盅、竹筷等物品敲打击出美妙的节拍为伴奏,旋律独特、娓婉圆韵,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情感耐人寻味。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曲演唱形式,其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发表感慨或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间真情,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被当地人誉为“老百姓的雅歌细曲”。“郯马五大调”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新儒,主动召集一些五大调的爱好者在马头镇文化中心成立了郯马五大调传承班,经常带领传承班的学员们深入中小学和厂矿企业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挂门笺子,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被列入山东省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状如小幡,纹饰如人胜。一门是五张,结构为黄金律似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门笺的膛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膛子由花、鸟、龙、凤、鹿等纹样组成;再一类,门笺由图案衬托着吉祥的文字组成。如“万象(春)更新”,“欢度(福)新春”“吉庆(福)有余”等。作为马头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各异,或精细、或古朴,均以挖补套色镶嵌而成,传达着马头人过年过节的热闹喜庆与美好夙愿。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册村张乃苍是手工制作门笺的传承人,他重操旧业潜心研究挂门笺,根据时代变迁和各行各业的特色需求,创作了不少大幅挂门笺,成为了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品,不仅应邀到外地展出,而且作品也因此屡获大奖。目前,一些中小学、大专院校的学生也来这里拜师学艺,努力把民间老手艺传承下去。
第一个被授予临沂市“诗词之乡”的乡镇也是马头镇,被群众誉为“沂蒙诗词之乡”。2003年,本镇创办了山东省首家乡镇级诗社——马头诗社,创办社刊《沂河诗草》。目前,马头诗社共发展社员400余名,他们中间有农民、工人、教师、学生,最大的90高龄,最小的10多岁学生。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沂河诗草》共出版13期,发表歌颂祖国、赞美家乡的诗词作品5000余首,其中有多首诗词在专业文学报刊上发表并荣获全国、省市文学奖,为推动文化惠民起到积极作用。
全力推进特色旅游凸显文化经济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盛于明清,是江北少有的水乡。由于地处沂河岸畔,昔日以水陆交通为主,这里商贾众多,文化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两者齐头并进。目前,郯城县马头镇现正在筹建特色旅游、小吃一条街、田园综合体为路线的‘半日游’,把历史文化与经济繁荣巧妙融合,进一步凸显出文化经济的地位。
“古郯八大景”之一的沂河春帆美景,犹如一彩色飘带环绕古镇,令水运码头增姿许多,让游人流连忘返,给诗人和创作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贯穿古镇南北的幸福河给马头增添了水之灵性,让人感受到了江南水乡之美,也创造了历史上稻改的奇迹,振兴了当地农业经济,并获得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国务院奖状。
饶有兴致来到千年古镇马头,映入眼帘的便是马头古镇外观样貌,从迎宾门走进,古青色的小楼一排排,一座座,青色的砖瓦、大红色的柱子相互映衬,别致的檐角像意欲展翅飞翔的俏鸟儿,充满灵气,此时仿佛置身古代,回到繁华的古街闹市。
若想真切体味一番古时马头,那就去郯马民俗文化馆瞧上一瞧,该馆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先生主创设计,建筑面积2480m2,共分为历史文明厅、水运文化厅、商贸文化厅、民俗文化厅、美食文化厅和未来发展厅六大部分。通过多种先进展览手段,实现实物复原、场景模拟,你会看到老码头的工人在货船、河岸之间忙碌地运输着货物;生意人在商铺里拨弄着算盘,随时准备着招呼来往的客人;赶考的书生在考场挥笔、深思;夜幕降临,喧闹了一天的街市安静下来,街道两边镂空的窗棂中透出安详的烛光……。
东西大街向东便是清真寺,始建于1406年(明永乐三年),是鲁南苏北时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经多次修葺,现存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值得一提的是:闻名全国的铁道游击队回族政委张鸿仪,就出生在古镇马头,他率部队在津浦线临枣线上神出鬼没,出奇制胜,令日寇闻风丧胆,成为一代英雄。
跨入北水门便是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旧址,创建于1929年10月,是我党在鲁南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创始人刘之言在求是小学执教期间,以教学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并在教学之余,通过读书会、夏季纳凉会、冬季围炉会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革命内容,传播进步思想,在时机成熟时,创办了该党支部。目前,鲁南第一支部旧址已成为全市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基地,沂河水利馆、求是小学以破土动工。
“赶马头大集,品鲁南小吃”是彰显古镇饮食文化的特色,远处眺望,小吃一条街的小木屋、仿古建筑、戏楼茶楼相得益彰,餐饮美食与文化艺术在此得到有效融合,古风古韵别具特色。南北风味、各具特色的传统美食汇聚于此,等待着挑逗你的味蕾,勾起你的食欲。久负盛名的刘家吊炉烤牌、汪家的馄饨、唐家的高桩馒头、赵家的挎包火烧、梁家的粽子、王家的烧鸡,独具风味的牛肉糁、麻油馓子等都名扬十里八乡,让你情不自禁地掌握到了当地美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品尝到特色的美味佳肴。
顺着幸福河向南便进入采莲湖社区田园综合体,上万亩的莲藕种植,品种丰富,每到盛夏花期,万绿丛中朵朵荷花若隐若现,飘香四溢,大批周边游客纷至沓来,徜徉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乡村美景中不愿离去,采莲湖已成为城郊小有名气的赏荷基地。采莲湖田园综合体,将着力做好“农业+旅游”这篇文章,建成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赏花采摘、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拓展训练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旅游胜地,把文化经济做大做强。(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