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讯;(孙丛丛)“之前,不知道年纪大了能干些啥,后来在街道报了钢琴课,现在我又学了古筝和葫芦丝,还有很多项目想试一试。”不久前,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将军路街道颐泽社区,71岁的杨玉珍饶有兴致地说。
当天,“淄川文化云”在试运行一个多月后正式上线,标志着一个以“百姓点单、政府买单、专业制单”为特色的文化服务新模式在淄川全面启动。淄川区文旅新局局长唐加福的想法和大伙儿很相似——不仅要让群众知道哪里有活动,还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按需选择。资源上“云”,令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改政府“端菜”为按需自取
“我用手机预约了瑜伽课,还给我婆婆报了区文化馆的声乐培训。”淄川区岭子镇下店村村民彭玉美说,“云端”各式各样的项目可随时免费预约,不仅可以知悉活动门类,还可以了解教师信息、活动地点等。“方便又省心,不像以前那么一头雾水了。”彭玉美说。
据唐加福介绍,“淄川文化云”以百姓需求为导向,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群众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互动”的诉求,比如很多课程是在大数据分析群众爱好后开设的。通过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淄川文化云”为群众提供了“一站式”数字化服务。
借助手机APP或电脑搜索等方式打开“淄川文化云”,可看到“我爱培训”“我爱演出”“我爱健身”等五大板块及舞蹈、声乐、剪纸、茶道等多种资源。“精准、便捷、高效、互通是这个平台的预期目的,在整合资源发挥惠民效应的同时,平台还设有‘近期活动’‘附近活动’两个搜索引擎,方便用户使用。”唐加福说,自4月17日试运营以来,“淄川文化云”已完成文体培训2000余课时,培训群众3万余人。
最大限度优化文化资源
日前,在淄川区实验小学,工笔画、水粉画等体验课程开展得有滋有味。该校的葫芦丝课、“武术进校园活动”等都在淄川家喻户晓。“以往,这些特色课程只在校园内开设,如今都接受群众报名。”淄川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孙即铭介绍,该校在鼓励教师参与的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学员与课程管理办法。
据淄川区教育体育局局长牛少健介绍,教体系统目前已为云平台“我爱健身”板块提供了23个项目,为“我爱学校”板块提供了33个项目,累计提供项目活动点76处,进一步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此外,由淄川区妇联、文联、工会等牵头的各类培训及社会力量孵化成果也被纳入“淄川文化云”,让群众拥有了更多选择。
淄川女子书画院是入驻该区般阳路街道办事处的一支社会力量。“我们在淄川区设有3个培训点,有学员300多人。”该书画院负责人王孝和介绍,通过书画辅导,带动了街道及周边的文化艺术活力。
通过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淄川区13个镇(街)村121个文化站、文化大院等被有效利用,全年开设体育健身、讲座培训等1200余班次,使73万城乡居民直接受惠。“所有项目都由政府买单,区财政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打造文化云平台,旨在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淄川区委宣传部部长白向坊说。
文化培训带动队伍成长
作为山东省第一朵区县级“文化云”,“淄川文化云”立足区域实情,用“文化+科技”手段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群众基础、设施阵地、人才条件等相对不够成熟,因此我们的‘云端’不像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那样侧重推广演出、大型活动,而是以培训为主导。”唐加福认为,在引领群众兴趣爱好的同时,建立一支精干的文艺队伍尤为迫切。
颐泽社区有常住人口1400多户近5000人,群众文化需求旺盛。古筝、葫芦丝、舞蹈等文化项目很受欢迎。“这些文化活动的带动者都是活跃在一线的文化志愿者,他们在社区进行文艺服务,解决了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高翠红说。
在淄川区文化馆,同样活跃着一批文化志愿者。杜元胜是该馆戏曲曲艺培训班的学员,也常被一些庄户剧团请去当艺术指导。他坦言,文化云平台运行后,群众点单多了,自己下村工作也更频繁了。
据统计,目前,淄川全区有区级文化志愿者560人、镇级文化志愿者300人、村(社区)文化志愿者近4000人。“通过筛选,500名志愿者成为‘云平台’的培训师资,在为群众‘专业制单’的同时,还以‘一带多’的方式逐步扩大并提升志愿者团队的服务效能。”唐加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