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灵活就业人员“多缴多得”的含义是什么?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社会 > » 正文

唱吧CEO陈华:踏上不同寻常之路

浏览: 来源:商界网

 

2011年,陈华拍板决定将「唱吧」作为又一个创业项目时,他的理由非常充足

「唱吧」的横空出世,不仅验证了陈华及其团队的市场洞察,也在某种意义上重构了以个体为中心的KTV社交模式。

所谓的互联网平台,也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它如一片丰饶的土地,造物主仅仅负责做好生态设计,至于物种及文明将怎样发展,全都取决于蝴蝶们扇动翅膀的总和。

有趣的是,在带领「唱吧」前行同时,陈华也在修正着自己的认知图谱,并将「唱吧」的品牌和功能反复置入实体产业,使之微妙而贴切的和马云竭力鼓吹的「新零售」关联颇密。

最具典型色彩的,就是「唱吧」投资咪哒迷你KTV,继「唱吧麦颂」连锁KTV之后再度挤入实业市场,经营起了线下生意。

在中国愈来愈多的商业中心——尤以一二线城市为甚——无人值守的零售机器正在填满走廊或是角落的空余之处,造型若如一间大型玻璃房的迷你自助KTV亦是其中一种。

这种终端设备的诞生毫无疑问是对「唱吧」创建因由的一种颠覆——「传统场景很难满足独自一个人的唱歌需求」——然而创业者的合格与否,就在于他能否适时而变,将新的趋势为己所用。

于是,陈华带着团队做了一轮尽调,最终选了广州艾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咪哒迷你KTV——这家公司研发生产的跳舞机曾因品质过硬和养护便利而成为各大城市游戏厅的标配——投资入股,并将线下品牌升级为「咪哒唱吧」。

 

娱乐行业靠着孤独的市场存活,就像安全行业靠着恐惧的市场存活,欺骗行业靠着愚蠢的市场存活」——轰轰烈烈的城市化造就了高密度的人口空间,也将名为孤独症候群的疾病散布到了拥挤繁华的人间。

东亚文化似乎特别钟情于这种「大隐隐于市」的体验,以日本为例,令人局促的胶囊旅馆、隔离他人的一兰拉面、访客神秘的深夜食堂都是有着独特气质的商品类型。

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总是会以出人意料的效率进入中国市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北上广深的商业中心开始频繁出现迷你自助KTV的身影,和日本那种多数还是需要委身于连锁KTV的门店中作为一种包厢选项的做法不同,中国将两种场景予以割裂,将迷你KTV定义为逛街购物的一段插曲,引导用户打发碎片时间。

这种舶来之后的设置似乎更加符合产品对应的人性:独身前往呼朋唤友的连锁KTV挑选单人包厢总是有些悲凉的意味,而在商场里面钻进一视同仁的迷你KTV,则很难产生直接的对比结果,反而存在解释的余地。

而「唱吧」盯上这块生意,并不是以这次投资为最初的起点,早在两年前,陈华就找了代工厂生产「唱吧」品牌的迷你KTV,并在北京做了投放和运营。

这种亲历而为往往能够带来最为精确的利弊反馈。

根据陈华的总结,其利在于回报周期极其显著,这种设备只需要例行维护,而不像夹娃娃机或是榨果汁机那样需要不定期的补充资源,前期可以签署短租协议测试经营效果,如若人流规模不够理想也能换地重演,直到满意为止——「好的地段,最快八个月就能回本,接下来就是纯利」——而在这种终端的设计思路里,又能非常自然和直接的连上「唱吧」的服务平台,开拓产品的触客面积。

至于弊端,则是这个产业方向和「唱吧」南辕北辙,其投入逻辑也必须要求「唱吧」深入线下经济,甚至专门组建一支专业团队来做二次创业,毫无疑问,这和「专注」的行业准则是大相径庭的。

「唱吧」似乎是在证明天无绝人之路的质朴道理,就像藏于深山的金矿只能被攀上峭壁者发现,染指陌生领域的勇气,会为商业历险带来新的可能。(商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