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抵债快速兑现欠款
——河南荥阳法院执行有力度更有温度
山东法制传媒网:(徐文娟 曹红歌)为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高效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法院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在办理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中,结合被执行人家庭实际情况,因案施策,灵活采用“以牛抵债”方式,成功化解执行难题,有力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
案情回顾
赵某租赁靖某场地从事奶牛养殖,之后赵某因资金周转向靖某借款20万元,双方约定了还款期限及利息。后靖某多次催要,赵某还款10万元,余款却一直未予清偿。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剩余欠款由赵某分期付清。调解协议生效后,赵某未按协议约定履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执行过程
执行三团执行法官杨振接到案件后,依法对被执行人赵某的财产状况进行了全面查控,但未发现可供执行的银行存款、房产、车辆等财产线索。考虑到申请人靖某年事已高,这笔钱对他而言是重要的养老保障,而赵某也已年近六十,唯一的收入来源便是奶牛,若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可能会对被执行人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申请人债权的实现。随后,杨振法官多次拨打被执行人手机,提示无法接通。
强制查封、扣押?对于一位以养牛为生的赵某而言,这无疑是切断了他的生计。杨振法官决定,不能简单采取强制措施,必须找到被执行人,当面做工作。
蹚过泥泞,只为寻一个答案
奶牛场位置偏僻,为了便于案件执行,杨振法官联系到同样办理执行案件的李法官,一起前往奶牛场寻找赵某。蹚过泥泞的场地,几经寻找,终于见到了正在忙碌的赵某。
面对突然到来的执行法官和靖某,赵某起初情绪激动,坦言自己并非恶意拖欠,养了几头牛又因市场行情较差没有出售,实在是生活窘迫,拿不出钱来。
杨振法官没有急于说教,而是先安抚赵某情绪,拉着他在牛棚边坐下,像拉家常一样,耐心倾听他的苦衷。赵某称,自己常年养牛谋生,这两年日子过得紧巴巴,虽有还款意愿,但能力有限,表示想分多年偿还的想法。杨振法官一方面对赵某的困境表示理解,另一方面也向他释明法律义务,并转达了靖某急需用钱的现实。
随后,杨振法官将赵某和靖某叫到一起,坐下来慢慢谈。“你们双方都不容易,我们今天来,是想找一个都能接受的办法,把问题解决了。”杨振法官的话让现场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综合现有条件,考虑到赵某的履行能力,杨振法官想到用“牛”抵偿欠款的方式解决纠纷。
因案施策“以牛抵债”促和解
“走,我们一起去数数牛,看看这些‘活资产’。”杨振法官带着书记员,与靖某、赵某一起,一头一头地清点奶牛数量,评估其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杨振法官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关键点:靖某对养殖并不在行,而赵某视牛如命,直接变卖奶牛可能价值受损且程序复杂。
抓住这个契机,杨振法官说出了“以牛抵债”的方案,从法理、情理角度向双方阐明“以牛抵债”的可行性。由赵某用其名下部分健康奶牛,按市场价折抵部分债务,剩余款项再分期支付。这样,靖某的债权能够部分即时实现,赵某也得以继续经营,有了后续还款的能力。
这个设身处地的方案,打动了双方当事人。经过数小时的沟通与协商,双方当事人最终一致同意这一方案,并商定了“抵牛”的具体数量和价格,在执行法官的主持下,双方现场签署了执行和解协议。看着他们从最初的对抗到最终握手言和,法官和书记员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法律并非只有冰冷的条文,更有维护社会和谐、保障民生福祉的温情。本案的成功执结,是荥阳法院深入推进善意文明执行的一个缩影。执行干警们在捍卫法律尊严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灵活采取执行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让司法在彰显力度的同时,更具温度,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