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护航生态司法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珲春林区基层法院将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拍摄技术创新应用于环境资源案件
山东法制传媒网:(李波 陈庆山)在生态司法领域,环境资源案件的办理,特别是生态破坏和损害程度的取证、损害范围确认、判后生态损害赔偿的执行,以及碳汇赔偿修复的成效确认,往往受到地理环境、案件涉及面积等因素的制约。
吉林省珲春林区基层法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将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拍摄技术引入环境资源案件审理过程中,为案件办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
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是利用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对地面目标进行不同波段的光谱成像扫描,通过多个窄带滤波器捕捉不同波长的光线反射图像,从而获取更广泛光谱范围内的环境信息。该技术在环境资源类,特别是林业资源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在各个生长阶段和状态下,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和反射特征,这一特性使得多光谱遥感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获取和分析环境信息。具体而言,差异细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植被在绿波段与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峰不同。
(2)随着叶绿素含量增加,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显著增强。
(3)扫描检测的物体的不同,光谱曲线在红-近红外波段存在明显差异。
与传统拍摄方式相比,无人机多光谱拍摄技术具有灵活、高效、高精度以及显著的差异特征,不受地形和障碍物的限制,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高质量影像数据。基于该技术特性,珲春林区基层法院在办理环境资源案件时,能够精准获取植被覆盖、生态破坏等相关信息,为生态损害的判定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经初见成效,现将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及成效总结如下:
一、在环境资源破坏案件中的监测和评估效果明显
在环境资源破坏案件中的监测和评估中,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展现出显著成效。该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环境影像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精准对比受损生态环境与基线环境的差异,从而准确判定生态损害的性质、范围和程度。此外,通过现场获取的光谱图像信息建模,为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数字化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王某特大盗伐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珲春林区基层法院运用无人机多光谱技术对破坏现场进行高精度拍摄,生成了清晰的航拍多光谱地块模型,精准定位破坏区域。
二、为环境资源类案件证据收集和固定提供有力支撑
无人机多光谱拍摄技术能够生成高分辨率的影像证据,通过全面采集视觉资料,详细记录环境资源破坏的程度及生态受损状态。无人机的灵活性还允许其在特定区域进行特写拍摄,突显关键证据信息,为案件办理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此外,拍摄的影像不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材料,还嵌入了精准的定位系统信息,确保违法行为发生地点的准确确认。这些数据为证据的固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法官和陪审团更清晰地了解案件的环境破坏情况。在审理王某特大盗伐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时,法院在证据展示阶段当庭出示了由多光谱无人机拍摄的现场照片,进一步增强了证据的说服力和直观性,为公正审判奠定了基础。
三、持续监测修复状况确保生态修复成果
在生态修复执行过程中,利用无人机多光谱技术对修复区域进行持续监测,特别是在造林后的前三年,通过对单位面积内成活植株与造林植株的对比,分析修复前后植被的光谱特征,评估植被生长状态和成活率,以判断是否达到85%的成活率目标预期。此监测依据《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的标准进行,如果未达成目标,则及时实施增植补种,确保生态修复执行工作按计划完成。
自环境资源案件实行集中管辖以来,珲春林区基层法院先后与珲春、汪清、和龙、白河、敦化等五家林区人民检察院及珲春、大兴沟、八家子、白河、黄泥河林业公司共同建立了碳汇补偿基地,进一步完善了林业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赔偿机制,形成了“刑事打击+公益保护+碳汇补偿+综合治理”的综合治理模式。为确保这一机制的落地落实,法院定期对碳汇补偿林基地的补植情况进行多光谱监测,精准掌握生态修复效果,保障生态保护赔偿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实际成效,助力实现生态文明的长效保护。
综上所述,无人机多光谱拍摄技术在环境资源类案件的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司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该技术为案件的证据收集、生态损害评估和修复效果监控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幅提升了环境资源案件的办理质量和效率。未来,珲春林区基层法院将进一步探索和推广这一技术的应用,以更加灵活、高效、规范的方式将其融入各类案件审理中,推动司法工作与科技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生态司法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吉林省珲春林区基层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