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贴对联的记忆
散文(朱玉富)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节贴对联,在家乡济南市钢城区农家的一种习俗和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尽管现今物质生活提高的人们对年味渐淡。但小时候对年的记忆和期盼,却更加鲜明地在记忆深处,不时地在年底贴春联时出来显现一把。时光流逝,年轮齿转;尽管现在已是鬓鬓之年,但对童年那些曾经的记忆,好像就在昨天。记得小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后,因为这个时候也是农民最清闲的时候,农家少闲日,真的闲下来后,人们把过年当做春夏秋冬后的最隆重的节日对待。因为那个时候懂文化,识字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找人写对联,因为三爷是家族里稍有的识字的私塾先生,家族里的对联当然随他莫属,为了得到三爷的真传,腊月二十三过后,一大早我就会跑到我的三爷家里看他写春联。也是为了得到一些写对联家人赠送的花生大枣和花生之类的赠品,一解味蕾之缺。确切地说,受三爷的耳濡目染,从小学起,我就开始临摹三爷的字帖,那时候学校里有练习写毛笔的课程,因此我在学校里写的大仿,经常会得到老师划上红双圈褒奖。
在家乡济南钢城艾山山村,对联也叫“对子”、“春联”、“对联”、“门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寓意和愿望,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衬托节日的氛围和吉庆氛围。我一边帮着三爷递笔压纸、割纸,一边听三爷讲春联的起源和有趣的春节故事。那时候,家乡鲁中过年写春联,贴春联,是非常有讲究和注重仪式的,隆重的态度就好像一年居家过日子是否顺利平安都在此一举。一般腊月廿三送灶、掸室(打扫卫生)完毕后开始,写春联须择夜深人静之时写,以防婴儿哭闹,或防小孩不懂事,在写春联时说不吉利的话,作“衰”。写春联也要选择书法好,品德优,声誉高的读书人书写,以图吉利。除夕早上贴春联就开始,此时要鸣鞭炮庆贺,再后再开始祭祖、亲家堂、迎财神等春节活动,也是宣告春节活动开始,一切礼仪都得当地的按习俗和制度来进行。
那时候爱看三爷和有墨水的长者写春联,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真传”,好在以后的人生中能有点作为和能讨上个媳妇什么的,为了讨好主子,总会在大人写春联时帮磨墨、割纸、铺纸,也给大人跑腿、点火、端水递烟。有时,也能享受写春联者吃糖果、花生和瓜子的犒劳。看写春联,既可懂字,也能了解对联的含义,又可学习人家的书法技艺。每夜跟着写对联的人,串西邻、走东舍,不亦乐乎!目不识丁的父亲也支持我参与这项活动,常常给我讲有关春联的故事。父亲曾给我讲过在那集体大呼隆年代的一个笑话故事,说的是在七零年时候,一家三光棍都不识字,父亲只好找人家写对联,那位写对联的村上私塾先生看到没有带礼物来,为了让其出丑,便其给写了两幅“大门外头一座山,出来兔子进去獾”;“一家三光棍,三屌六球蛋”,其中把“大门外头一座山,出来兔子进去獾”;的一幅贴到了大门上,引来了无数看笑话的村人,因为不识字,被私塾先生愚弄了,也引发了至今成为笑谈的“春联趣事”。
父亲虽不指望我们兄弟六人以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的想法。但还是勉励我们努力读书,识个字,长大能在村里给父老写写春联,念念信什么的不求于人的事。父亲的激励,成为我努力的方向。读中学时,我就开始给乡亲们写春联了,而且颇受欢迎,有时候还能得到写对联人家的鸡蛋、大枣和糖果和香烟的回报。那个时候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政治对联。那时的对联往往以毛主席诗词中的对仗句为主,既体现革命化,又能寄托美好的愿望。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活跃解放,又喜欢写些“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年来年富年年富、日进日新日日新”。近年来又新添“齐心谋发展、协力创和谐”,“和谐社会启新运、富裕家庭谱壮篇”,“政通人和歌盛世、物阜年丰乐安居”;金牛隐山去,玉虎报春来”等春联。无不反映时代风貌的烙印和人们的祈望。我家族里写得最多,屡写不厌的还是“忠厚传家业、诗书作良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因为这是朱氏祖训,借示家族不改旧家风,教育子孙忠厚作人处世,耕读不辍的心迹。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来访拜年时,都要把新春联好好欣赏一番。恭维主人书法好,立意高雅,气魄大,定有大作为,好运气。过年就是讨个吉利话,一进厅门,看一看春联,便可略知主人的喜好、雅俗和追求了。茶余饭后,漫步市井,也会驻足于人家门前,把春联拜读一番,就像徜徉在知识和智慧的海洋中,细细品味其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让身心倍感其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