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中心小学“五育融合课堂教学”探索之路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教育 > » 正文

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中心小学“五育融合课堂教学”探索之路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五育融合绽芳华,乡村小学焕新颜
    ——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中心小学“五育融合课堂教学”探索之路
 
    山东法制传媒网:(姜宪会 李士珍)在山东省邹城北宿镇中心小学,一场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变革正悄然展开。“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犹如一束曙光,为这所乡村小学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过去,该校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存在明显失衡,智力教育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自2023年9月启动改革以来,学校项目组着力构建多维育人体系,重塑教育生态。通过组织骨干教师深入研读教育理论著作,鼓励自主研修,并安排外出学习考察、专题培训等多形式学习活动,同时邀请济宁市教育局相关专家加强指导,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
 
    在每个实验阶段,学校都制定了周密的实施计划并及时复盘总结。参与教师认真记录教学实践,将经验转化为研究成果,精心准备示范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深入探索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立足学科特点发掘育人要素,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数学课堂将农田测量与劳动教育巧妙结合,美术课程则依托乡村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创新的“闭环式”评价体系成为改革中的突出亮点。学校制定了与农村生活紧密契合的五育达标标准,例如劳动教育要求“学会种植一种农作物”,美育教育要求“能够绘制乡村风景图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评价方式以“任务完成度与过程表现”相结合取代单一分数制,并将结果与“乡村小能手”“文明小标兵”等荣誉称号挂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同样成果显著。学校积极联动农村家庭,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和农田实践;同时与村委会合作,组织乡村志愿服务和文化传承活动。通过构建“课堂—家庭—乡村”三位一体的融合场景,不仅缓解了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将五育融合延伸至课外,形成了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经过持续努力,学校项目组已取得初步成果。自2023年秋季启动研究以来,截至当前,项目组已公开发表7篇教研论文,并有14人次获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项目教学效果稳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显著进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均衡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同步增强,通过定期研讨、经验分享和策略交流,教学水平大幅提高,团队协作意识也日益强化。此外,学校计划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及案例分析,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扎实的实践支持。
 
    从“五育失衡”走向“五育共生”,从“课本课堂”延伸到“乡村大舞台”,北宿镇中心小学的“五育融合”项目研究,正在悄然重塑农村小学的教育生态。如今,老师们不再困惑于“五育如何融合”,而是思考“今天的课能让孩子们在田间笑几次”;学生们不再将学习视为任务,而是把“种玉米”“画麦秸画”当作乐趣;家长们也从“只看分数”转变为“期待孩子捧回‘劳动奖状’”。
 
    “五育融合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我们农村小学切实可行的实践。”这是所有参与项目的师生与家长的共同心声。这场融合教育探索,让北宿镇中心小学校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孩子们在趣味与实践中快乐学习、全面发展,乡村小学正展现出崭新的生机与魅力,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稳步前行。
 
    未来,邹城市北宿镇中心小学将持续深化项目研究,让五育之花在乡村的沃土上绽放得更加灿烂、持久!(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