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职称评审中学术不端行为如何处理?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教育 > » 正文

山东烟台招远市:聚力教育强镇筑基,创新探索实施路径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近年来,烟台招远市本着“顶层规划、全域一体”的总体思路,通过创新机制、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强镇筑基工作高位高质发展,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立足高位,全局谋划,以大思维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格局。
 
    制定出台《招远市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实施方案》《招远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推进学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招远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组建20个城乡学区和9个教育集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学区和教育集团以落实融合核心理念提高内部凝聚力、融合管理机制提高运作执行力、融合师资队伍提高资源均衡力、融合教研联盟提高发展原动力的“四融合·四提高”举措为抓手,着力打造以内涵发展为核心支撑、以大教育情怀和大联盟教研为并行双轨、以大育人格局为协同目标、以大力度改革为动力的“一核支撑、双轨并行、全域协同”的强镇筑基工作新格局,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学校间师资共享、学生共育、资源共建、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二、名优领航,辐射示范,以大教育情怀促进城乡教师协同发展。
 
    立足强镇筑基新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大教育”情怀,造就一批“情怀至深、理念至新、能力至强、作为至圣”的乡镇优秀教师。注重优师培养工程。激发“头雁效应”,选派乡镇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进行专业素质提升,并启动招远市名师工作室,由省市级名师名校长领衔主持,各乡镇骨干教师加入,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校、辐射一片”育师目标,为乡镇教育注入生机活力。加强城乡交流轮岗。按照“因地制宜、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全面推进集团内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打开“人才围栏”,鼓励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优先轮岗,发挥骨干带动作用,实现城乡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发展。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体检、乡镇补贴、交通补助等政策,积极落实基层教师职称晋升和乡镇教师直评直聘政策,增强乡镇教师工作积极性、职业幸福感。
 
    三、共联赋能,提质增效,以大联盟教研促进教育质量跨越发展。
 
    建立城乡教研联盟,聚焦课堂模式变革、评价体系重构、教学方式创新等关键环节,努力实现联盟教研体系转型。教研组织转型。各学区及教育集团建立教研中心,成立学科指导小组,实现联盟教研价值引领,确立联盟共同愿景,建立问题主题化、主题课题化的研究思路,统筹安排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和进度。教研任务转型。明确联盟教研的“四位一体、五维转变”任务策略,即教研、科研、培训、评价一体化;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定向教学向自主求学转变、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转变、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转变,经验评价向数据评价转变。教研机制转型。建立校本、学区、集团教研日“三级联动”教研机制,构建集体备课、课堂同研、教学监测、教学资源“四一体”和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日常教学“三融合”教研体系,充分发挥优质学校、优势学科、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破解乡村学校学科教师少、教研力量弱困局。
 
    四、多维联动,协同共进,以大育人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建立学区之间、集团之间、学校之间、学科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机制,创建育人共同体,积极构建“体育联盟提质、实践同享强能、品牌共育凝神”育人体系。体育联盟提质。在全市各学段分别成立足球、篮球、乒乓球、大课间活动、田径、踢毽子、跳绳等体育项目联盟体,通过开展集团体育联盟活动,组织篮球、乒乓球等项目比赛,有力推动体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实践同享强能。构建“成员校主体开展、集团内换位体验、实践基地共研提升”的“全程累进式”实践育人体系,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成功、尝试创新”,使学生身心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并行发展,为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品牌共育凝神。在充分尊重成员校原有育人特色基础上,通过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模式,着力打造“一学区一特色、一集团一品牌”的育人体系,体现“课程育人的融入性、活动育人的导向性、环境育人的熏陶性、实践育人的体验性、管理育人的规范性”,让区域内学生能够凝聚精神力量,激发精神动力,促使“立德树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督导评估,坚守创新,以大力度改革促进城乡教育高质发展。
 
    1987年,招远市启动了旨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考招生与督导评估配套联动机制”基础教育改革,探索建立了“一评二挂”的督导评估机制(每年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与学校评先树优、校长的绩效挂钩,与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挂钩),得到了教育部及各中央主流媒体的充分肯定和广泛推广。36年来,招远市不断丰富“一评二挂”改革经验的内涵,在城区学生升入高中机会不减的情况下,保障了乡镇学生升入高中的机会,从根本上将学校之间的“升学竞争”引向“办学水平竞争”,有效提升了乡村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区域内基本实现了“零辍学”“无择校”的良好发展局面。(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