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招远交警:守护“苹”安,我们在行动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交通 > » 正文

山东青岛崂山交警:以点破面除隐患 综合施策保畅通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清晨6点,王沙路荷花村与王山口村的交叉路口,红绿灯准时切换。村民张大爷骑着电动自行车经过,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频频刹车、左顾右盼。这个曾因“错位交叉”让村民“提心吊胆”的路口,如今标线清晰、车流有序。这是崂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百日集中整治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区创新“133”治理模式,让“安全”走进百姓日常的生动注脚。
 
    截至今年9月,崂山区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5.38%和18.75%,未发生较大以上交通事故。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场从“点上除隐患”到“全域保安全”,再到“长效固成果”的治理实践。
 
    路口攻坚:
 
    啃下“硬骨头”带出“闭环经”
 
    “以前这路口,南北向的车刚拐过来,东西向的车就冲过来了,我亲眼见过两回剐蹭。”张大爷的话,道出了这个“错位交叉”路口的隐患。作为连接两村的必经之路,这里因历史规划问题,行车路线混乱,不仅通行效率低,事故后责任认定也成了难题。
 
    要整治,先找“病根”。崂山区交安办把这个路口当作“突破口”,牵头市区公路管理处、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一头扎进了现场。“我们前后开了4次现场会,3次研判会,连专家都请来了,就怕方案不接地气。”区交安办工作人员回忆,他们还挨家挨户征求村民意见,有人提议“加个显眼的标志”,有人建议“调整红绿灯时长”,这些声音最终都融进了“信号灯+标志标线”同步优化方案里。
 
    方案落地那天,施工队画标线、装信号灯,张大爷和几个村民站在路边看。“现在路权清楚了,该停就停,该走就走,心里踏实多了。”更重要的是,这次治理还摸出了“排查—会商—设计—落地—反馈”的闭环模式,为后续全域整治蹚出了路子。
 
    全域织网: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崂山区既有城区的繁忙路网,也有农村的乡间小道,“城乡交织、新旧路网并存”的特点,让交通安全整治不能“一刀切”。“光靠一个部门不行,得大家拧成一股绳。”区交安办负责人说,他们搭建了“季度例会+月度分析+专题部署”的三级会议机制,把11个成员单位的责任压实,还搞了“轮值办公”——这个月公安牵头,下个月交通接手,一起调研、一起暗访,15次联合调研、11次暗访下来,20项跨部门难题迎刃而解。
 
    隐患排查更是“拉网式”的。工作人员带着台账走街串巷,山区路段的急弯、城区路口的盲区、农村村口的窄桥,都一一登记在册。“累计治理了574处隐患,光重点隐患就有230处,每一处都明确了谁来改、花多少钱、什么时候改完。”区交安办的台账上,每一项整改都画着“对勾”。
 
    农村地区是“补短板”的重点。1600名专兼职交通安全员走马上任,李大姐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清晨她都会在村口劝导:“大爷,三轮车不能载人,不安全。”他们还挨家登记了25000余辆三轮车、面包车,摸清了“车”的底数;城区里,公安、交通部门的夜查队伍常常忙到凌晨,370余次路查夜查、220余次专项整治,查处了30万余起交通违法行为;8.86万个停车泊位接入“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停车难”也缓解了不少。
 
    长效守护:
 
    让“安全”成习惯不是“一阵风”
 
    “百日整治不是终点,安全得天天讲、时时守。”这是崂山区上下的共识。在区交警大队指挥中心,“情指行”一体化平台屏幕上,车辆轨迹、卡口监控实时跳动,一旦发现超载、逾期未检的重点车辆,系统会自动预警,民警就能精准拦截。“以前靠人巡逻,现在靠科技,效率高多了。”民警指着屏幕说。
 
    宣传也得“接地气”。社区广场上,普法宣传展板前围满了人,工作人员递上宣传册,用方言讲着“过马路看信号灯”“喝酒不开车”;村里的大喇叭里,交通安全知识融入了村规民约;媒体上,162条整治动态和典型案例,让“安全”二字慢慢走进大家心里。
 
    为了防止隐患“反弹”,崂山区还常态化开展“回头看”,10份整改报告、8份工作通报,把问题盯紧抓实。如今,40处重点隐患点段、230处普通隐患的治理还在推进,崂山区正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让“平安出行”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交通管理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