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无人机画面已回传,现在进行数据分析。”5月13日,一架无人机飞过济南南收费站,沿南绕城高速巡查,并将实时画面传回高速联合指挥中心。这台巡查高速公路的无人机正是山东省济南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部署的“空中执法员”,拥有“大脑”和“眼睛”,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可以巡路,还可以抓黑车。
“智能翼”代替“人工腿”
执法效率提高10倍
13日上午8时,济南南收费站办公大楼二楼平台,一架小型机库缓缓打开,无人机启动后立刻升空,按照程序设定的路线,在沿线捕捉可能危害高速公路安全的违法行为。同一时间,济南南收费站办公大楼的联合指挥中心内,大屏上实时显示出无人机巡查的画面。
“以前我们靠‘两条腿’巡查,现在有了‘翅膀’。”济南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十大队副大队长张佳庆告诉记者,过去交通运输执法部门主要依靠人工巡查,长期依赖人力,简单的情况还容易处理,但如果路上遇到高边坡,或者需要检查桥下空间,人工巡查不仅存在视线盲区,而且效率低。
“无人机巡查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人员不好到达的地方,无人机可以去,而且处置速度更快。”张佳庆介绍,部署无人机后,他们的道路巡查效率提升了5到10倍。
不仅巡查效率提高了,这套无人机系统还实现了部分自动化,定点起飞、定线巡查、自动充电,一个程序就能搞定。
按照设定的程序,部署在济南南收费站附近的这套无人机系统也需要按时“上班”,每天上午8时,它都会自动飞出机库,开始日常巡查,40分钟后,再返回机库自动完成充电。和人工巡查不同的是,无人机能做到全天候工作。
除了日常巡查外,这台无人机系统还是位“六边形战士”,它能处理突发事件、监督工程质量,还能保障重大活动。
张佳庆介绍,在应急事件处置中,无人机总是率先抵达。它不仅能实时传输现场画面,还能空中喊话指挥,甚至投递救援物资。在工程质量监督中,无人机高空全景视角突破地面视线局限,单次飞行可覆盖5-8公里线性工程段,较传统徒步巡查效率提升10倍以上。
有“智慧”能“盯梢”
“空中执法员”植入AI
能自动化巡查,还能多场景应用,得益于执法无人机一身的“黑科技”。
13日上午,技术人员来到济南南收费站办公大楼,对无人机的飞行状况和数据系统进行了检查。该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套部署在济南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的无人机系统,和人一样,也拥有“大脑”和“眼睛”。
这里说的“大脑”是指无人机植入的AI,给了它识别车辆、智能巡查等功能。“植入的大模型经过了多轮训练,让它能应用到交通运输执法领域。”技术人员表示,有了“大脑”,无人机要想成事,还需要“眼睛”。“无人机配备的摄像头可以带来更广的视角,可以发现更多区域和死角。”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大脑”和“眼睛”的无人机在执法中可以抓黑车。当被标记的违法车辆出现,无人机在巡查中发现后,会迅速读取数据识别,确认后会立刻将情况同步给后方的指挥中心。
针对非法营运,多台无人机组网布控,还可以形成执法包围圈。这种侦查方式更隐蔽,能完整记录不易亲临现场的违法瞬间,让每一条证据链都清晰可靠。
在交通运输领域,无人机有时并不是“单兵作战”。张佳庆介绍,无人机可以与执法艇、车载执法系统智能组网,形成空地水联动的协同执法体系,消除人工巡查的执法盲区,取证效率大幅提升。(山东省济南市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