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明明只有一次婚姻,可系统内却显示两段婚姻登记信息。如此荒谬的遭遇,愁坏了王女士夫妇。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检察院的努力下,这段婚姻登记信息被相关部门依法撤销。
事情还要从2024年8月的一通电话说起。当时正在外地旅游的王女士突然接到单位电话:“系统显示您不是初婚状态,无法录入育龄妇女信息。”听到这个难以置信的消息,茫然无措的她当即进行查询验证,结果令王女士瞠目结舌:2001年,她与陌生男子陈某的婚姻登记信息赫然在目,而自己与丈夫李某2003年才登记结婚,这两条信息同时存在于自己名下。
是系统错误,还是另有隐情?王女士和丈夫前往民政部门核实,经工作人员查询后发现,王女士名下确实存在两段婚姻登记,但工作人员表示无法直接撤销婚姻登记。
李某不甘心就此放弃,此后的半个月里,他四处打听陈某的下落,还托遍了亲戚朋友帮忙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意外从一位老同学那里得知,陈某竟然就在本地工作。
李某几经周折终于要到了陈某的电话。电话接通后,李某直截了当地问:“你和我老婆为什么会有婚姻登记记录?”电话那头的陈某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电话顿时蒙了,声音里满是惊慌:“什么?你是不是打错电话了?”李某将王女士的身份信息和婚姻登记时间一一说出后,陈某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并隐瞒了事情的真相,只是表示自己也不清楚为何会和李某的妻子有婚姻登记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协助他们撤销。
无奈之下,王女士夫妻二人只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以“超过五年最长起诉期限”为由,裁定驳回了他们的诉讼请求。慢慢地流言开始在亲友间蔓延,公婆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王女士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那段日子我夜夜失眠,总觉得周围人在对我指指点点。”
正当王女士走投无路时,律师的话让她看到了曙光,“检察机关具有法律监督职能,你可以去检察院试试。”抱着一丝希望,王女士和丈夫走进了河口区检察院的大门。检察机关了解情况后,迅速展开调查核实工作。办案组第一时间调取法院卷宗,多次与双方当事人面对面沟通,并到当事人所在村委会了解情况。检察官辗转于民政局、公安机关调取关键证据,将从公安机关获取的户籍信息与当事人的婚姻登记信息进行比对,层层剥茧,终于还原事实真相:2001年,同名同姓的王某因未达法定结婚年龄,冒用了王女士的身份证信息与陈某进行了婚姻登记。
经查明,本案中人民法院裁定并无不当,承办检察官认为可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者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
为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河口区检察院于2025年3月就该案进行公开听证。听证会邀请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参与。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出示了当事人询问笔录、当事人婚姻登记及户籍信息等9份关键证据,清晰的还原了案件真相。最后,听证员一致认为应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其依法撤销当事人错误的婚姻登记信息。
2025年4月,好消息传来,相关行政机关已依据检察建议书依法撤销了王女士名下错误的婚姻登记信息,王女士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冒名者夫妇也终于领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结婚证,这场跨越二十四年的身份困局终于画上了句号。
目前,河口区检察院已累计办理冒名婚姻登记案件4件,与行政机关构建起顺畅的协作机制。从一纸检察建议到二十四年身份困局的破解,河口区检察院在案件办理中运用释法说理、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等多元化方式,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担当,书写着新时代“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法治答卷。(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