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滨州沾化检察院:做好三个“加法” 保障“安薪”无忧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检察 > » 正文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检察院:坚持“四个聚焦”精准发力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近年来,济宁市任城区检察院坚持深化“四大检察”综合履职,以“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为契机,以“阳光·雨露”未检品牌优化为抓手,围绕更新办案理念、强化民事监督、开展公益诉讼、加强综合保护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打造集治罪、治理、修复为一体的“十项融合”未成年人综合履职新模式。2024年1月获批全省未检履职融合化试点优秀单位,2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入选全省典型案例、1篇检察建议获评全省优秀检察建议,1篇经验材料被最高检采用。
 
  一、聚焦办案理念更新,强化品牌建设,确保综合履职“有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统筹推动未检综合履职工作,任城区检察院成立综合履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贯彻同步审查、同步监督要求,聚焦关键重点,细化落实举措,“质”“量”齐抓、靶向发力。
 
  二是强化理念更新。将“刑事1+N”综合履职理念,贯穿“捕诉监防教”各职能环节,以“全科医生”新标准,衡量案件综合审查成效。2024年立足刑事案件办理,同步拓展涉案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权益及公共利益是否受损线索审查200余件次,有效推动涉未领域综合履职全面落地。
 
  三是深化品牌融合。以综合履职赋能“阳光·雨露”未检品牌,构建一体两翼五站二平台“十项融合”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与治理体系,依托“蒲公英”家庭教育指导站、“手拉手”关护帮教站、“向阳花”心理咨询站等平台,引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五老”志愿者和优秀社工组织组建专业团队,将犯罪预防、权益保护、心理咨询、观护帮教、家庭教育指导等综合履职功能,融入到未检品牌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
 
  二、聚焦民事权益保护,完善涉未刑事执行监督,确保检护民生“有实效”
 
  一是坚持同步同向,拓展民事监督范围。将准确判定检察机关督促、支持民事起诉对象,作为涉未刑事案件审查重点,注重区分涉罪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其他涉案未成年人、涉案单位等不同侵权主体责任,强化审查甄别效能。2023年以来,通过支持民事起诉方式,帮助21名遭受人身权益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依法获取赔偿金 100余万元。
 
  二是开展多元救助,创新民事帮扶机制。以深入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为契机,对无法获取经济赔偿的未成年被害人,在强化与控告申诉部门内部联动,构建涉未刑事案件司法救助绿色通道的同时,加强与司法、民政、教育、红十字会等行政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作配合,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全方位运用法律援助、民政救助、社会救助、就学就业安置等措施,帮助困境未成年人重拾生活信心。今年,先后为15名涉案未成年被害人发放救助金20余万元,帮助5名严重心理障碍未成年被害人转校复学。
 
  三是坚持协同参与,完善刑事执行机制。实行未成年人羁押必要性每案必查、混管混押每案必问、刑拘未成年人每人必审机制。坚持每季度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面掌握涉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情况。今年8月,协同区司法局、区法院开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专项监督活动,深入辖区12个司法所,对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 27名未成年人进行“精准帮教”,让刑罚期间的未成年人感受“全链条”的司法关爱。
 
  三、聚焦行政执法监督,开展公益诉讼,促进社会治理“有规范”
 
  一是扎实推进行政执法监督。针对因监管“缺位”造成未成年合法权益受损的情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堵塞管理漏洞,推动优化社会治理。近年来,任城区检察院围绕涉未刑事案件多发的宾馆住宿登记、KTV娱乐场所、台球厅管理、校园周边玩具经营、交通安全、未成年文身等涉案行业治理,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调查,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21份,督促15个关联行业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空间。其中,《就直播带货问题向济宁市任城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制发的检察建议》获评全省优秀检察建议。
 
  二是稳妥开展“等”外领域公益诉讼。围绕学校周边电子烟广告、电摩改装、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业态领域,督促行政机关充分履职,有效防范管理“真空”,实现双赢、共赢效果。办理的《督促履行剧本杀、密室脱逃监管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督促履行未成年人直播带货监管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三是多措并举助推治理效果常态化。高度重视做实涉未公益诉讼“后半篇”,自“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以来,通过牵头与多家行政职能部门会签机制性文件,推动建立违法犯罪信息共享联动执法等机制10余项,将综合履职的个案成效拓展为社会治理成果。同时,为防止针对同一对象、类似问题重复制发检察建议,探索建立线索转接办理机制,对发出检察建议后一年内新发现的同类监督线索,进行常态化线索转办和结果反馈。
 
  四、聚焦犯罪预防宣传,加强观护帮教,推动权益保护“有质量”
 
  一是加强法治宣传。把深化重点未成年人群体权益保障,做优犯罪预防,作为落实“检护民生”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制度优势,将送法进校园与检察开放日、模拟法庭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0余次;紧盯社会热点,以拒绝校园欺凌、防范“隔空猥亵”、杜绝“有偿陪侍”为主题,录制线上“检察官云课堂”20余期。探索“秋季开学第一课”直播带法新模式,“直播课堂”单场累计观看人数25.6万、点赞434万。
 
  二是加强精准帮教。探索建立检察环节罪错未成年人帮教机制,积极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异地考察帮教、“临界预防”教育等制度,通过提前干预、分级矫治,最大限度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今年以来,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参加“圆桌训诫”,对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间的罪错未成年人,开展观护帮教、评估验收30余次,帮助100余名涉案未成年矫治不良行为,2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重返校园,6名顺利参加高考并升学。
 
  三是做实法治服务。依托“阳光·雨露”未检服务中心五个线下实体工作站(家庭教育指导站、心理咨询站、法律服务站、观护帮教站、法治宣传站)“一体化”履职,创设“法治时光e站”双向积分激励机制,整合团区委、妇联、爱心志愿者等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提升涉案未成年人法律服务质效。为涉案未成年人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150余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110余次,开展亲子课堂10余次,入选第四批“济宁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