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刘贵彬 宁雪)今年以来,山东省荣成市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省检察院、市检察院数字检察工作部署,立足荣成检察工作实际,围绕“争先进、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坚持“学以致用、务求实效”的数字监督理念,注重涉案大数据收集和部门间的协同联动,着力赋动能、增技能,挖潜能、聚势能,添智能、提效能,构建数字检察工作新格局,扎实推进数字检察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突出“转理念、建模型”,着力赋动能、增技能
一是拆除“无形墙”。针对全院各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的数字检察工作徒增业务工作负担、信息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对接不畅、数字检察需要高科技支撑等偏差认识和望而却步、畏难等靠的情绪,荣成市检察院党组多次召开专题党组会和内部研讨交流会,坚持学习研讨、对标找差、整改提升“三项流程”,挑明“痛点”、找准“靶心”,明确数字检察最重要的是数字监督思维的建设问题,通过学讲话、学经验、学案例,刮起“头脑风暴”,进一步拆除阻滞工作推进的“无形墙”和“舒适区”。
二是打通“中梗阻”。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检察长任组长,充分发挥“一把手”带头作用,靠上靠前与交通警察大队、海洋发展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联系沟通,拓展畅通数据来源渠道,突出“一把手”抓“一号工程”;由3名业务部门分管副检察长担任副组长,突出数字检察专班中枢作用,由熟悉检察业务、能力突出的部门主任任小组成员;此外,检察长直接把关挑选3名业务骨干充实数字检察工作办公室,全程负责数字模型起草、数据碰撞及项目进展材料报送,打通阻滞工作推进的“中梗阻”。
三是克服“本领慌”。为全院24名员额检察官购置《大数据法律监督办案指引》等数字检察类图书,收集大量网络资源供全体检察人员学习,组织业务部门骨干力量参加大数据概念与应用培训,先后4次到荣成税务、渔政等系统进行观摩交流,向河南、青岛等省内外数字检察先行区请教经验作法,主动到文登区检察院、经开区检察院等实地学习,认真研究比对系统内外监督模型开发应用情况,破除检察人员对数字检察的神秘感,以充电赋能破除“本领恐慌”。
突出“一体化、1+N”,着力挖潜能、聚势能
一是创新机制统领全局。直面起步晚、底子薄,院小人少、数字信息人才短缺的工作实际,探索数字检察“一体化”工作模式,即建设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协调应用研发资源、畅通数据共享渠道,通过数字工作专班统筹主导、各业务部门主办落实,进一步整合全院力量,突出重点事项,规范推进保障,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实现重点突破的工作实效。
二是创新载体扭住关键。确立“1+N”的工作思路,即“1个大数据云管理中心+N个法律监督模型”,充分利用市检察院搭建的大数据云管理中心,与市检察院共享数据治理、监督模型和线索管理情况,为数字检察研发创新夯实基础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前科劣迹数字监督模型和社区矫正漏管监督模型,模型数据来源从最初的交警大队提取的两年来酒后行政处罚6千余条信息延伸到公安机关全部行政处罚信息,将5千余条涉醉驾类危险驾驶案件和交通肇事案件缓刑信息与威海市近十年4万余条刑事判决数据及近万条社区矫正数据比对,逐步实现数据从1到N、监督方向从1到N的辐射扩散效果。目前,荣成市检察院通过前科劣迹数字监督模型筛查出缓刑适用问题、前科问题、社区矫正问题等监督线索上百条,经人工甄别核查出量刑错误抗诉线索80件,查实19件,移送执行监督线索3条,提请抗诉案件2件,就社区矫正问题制发检察建议1份;在综合治理层面,针对货车超载等监督线索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6份,对老年代步车危险驾驶案件制发检察建议1份,拟监督撤案3件;发现社区矫正对象漏管线索12条,查实12条,已经发出纠正意见1条,向外单位移送线索7条,发现社区矫正行政处罚线索4条,发出检察建议2件,发出纠正违法4件。
三是强化考核树标定向。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修改业务部门及干警考核奖励办法,引导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完善设计文档、部署运行、应用推广和成效宣传,对于在大数据法律监督应用系统考评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年底考评实行“一票评优”,突出监督办案成效和社会治理效果,以考核的鲜明导向激发业务部门参与数字建模的激情。
突出“重应用、见实效”,着力添智能、提效能
一是注重项目研发分析。遵循“小切口、大作为”的构建模型规律,按照“小、快、简”的监督模型研发思路,即切口选择针对性强、办案周期短成效快、模型构建简单,提出3个模型立项申请,公益诉讼助力海洋生态治理分析模型、道路安全综合整治监督模型、社区矫正对象行为“合规”分析模型三个项目经市检察院批准,成功立项,现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灵活调整模型方向。坚持“业务主导,技术支撑,重在应用”原则,兼顾数字检察的应用推广和监督管理,着重避免重复立项、低水平建设和资金浪费。在建模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整建模方向,寻求监督实效的最大化与最优解。如荣成市检察院从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前科、交警部门的酒后行政处罚前科入手收集数据,再与检察系统的缓刑判决数据比对,再到全市检察机关的受案数据进行精准核查,从最初的危险驾驶路面治理监督方向逐步扩展到刑事量刑监督方向,监督重点也从最初的路面安全治理转型到缓刑适用错误、缓刑考验期内不合格、遗漏前科判决等方面,下一步考虑与刑罚执行监督、社区矫正环节相衔接,逐步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推进大数据协同办案,构建完整的刑罚监督数字体系。
三是推进模型广泛应用。发挥数字检察推动业务工作开展“助推剂”作用,精准筛选类案线索,不断提升数据治理水平,通过数字检察监督,拓展检察监督视角,加强数字检察工作统筹、资源共享,打造跨业务、跨部门、跨领域的应用场景,争取迭代模型输出线索成案率达到80%以上,赋能检察监督更精准高效。以公益诉讼助力海洋生态治理分析模型为例,荣成市检察院从渔政行政处罚、刑检办案数据入手,已筛查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线索3件,查实并立案起诉3件,已判决1件。6月,通过数字模型成案的张某等14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被最高检评选为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经验作法在全国检察机关推广。(山东省荣成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