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胶州检察院一案例在全省“百庭观摩千庭评议”获评优秀出庭案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检察 > » 正文

山东东营河口区检察院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讯;(李县社 邱芳)8月8日,山东东营市委下发关于向河口区人民检察院学习的决定,赞其以“精细、精致、精益、精彩”为标准,严格公正规范文明司法,推动了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等70余项荣誉称号,连续12年位居全市检察工作考核第一名。
 
  近年来,河口区检察院自觉把检察工作放到全区大局中谋划和推进,践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工作理念,不仅维护了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也在服务大局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构建“护卫舰”工作模式 清“毒瘤”促正气
 
  位于东营黄河入海口北部的河口区,因濒临海洋,气候干旱少雨,风力条件适宜,成为产盐盛地。然而3年前,工业盐运销流通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它如“毒瘤”一般,引发物流等多环节其它犯罪发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013年,原河口区盐务系统负责盐外销的职工王某滥用职权,不依法开具增值税发票,而且部分工业盐经王某之手违规流入个体工业盐购销商,个体工业盐购销商为追求利益,又将部分工业盐出售给腌制食品的小商贩,危及了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在自以为隐蔽的利益链条中,王某大肆收受贿赂,并挪用公款从事营利活动。河口区检察院及时查处,王某因滥用职权、受贿、挪用公款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
 
  然而事情远远没止步于此,随着对王某宣判的尘埃落定,一股打击盐务系统职务犯罪的“风暴”强势来袭。针对行业犯罪具有系统典型的特征,河口区检察院着力推动个案查处变类案查处,扩先深挖,集中精力在东营盐务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小专项”查办活动,又先后立查了多名国家工作人员涉嫌滥用职权、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系列重大职务犯罪窝串案。该专项领域渎职案件的办理,也对全市反渎部门查办食品安全背后的渎职犯罪侦查工作发挥了很好的带动、示范效应。在专项查办过程中,河口区检察院总结出盐业系统法律冲突等系列问题,并上报至省盐务局,促进了相关系列措施出台,不仅完善了工业盐管理体制,促进了工业盐流向监管更加透明规范,保证了人民群众的食用盐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区域经济秩序良性运转。
 
  河口区检察院针对这些渎职案提出了“护卫舰”工作模式,在强调清“毒瘤”促正气的同时,通过加强案后跟进、长期跟踪、督导,强化后续整改,积极建立预防协作机制,达到帮助发案单位解决问题、堵塞漏洞、规范管理的目的。该工作模式陆续帮助河口企业完善了管理制度、廉政制度,帮助13家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排查廉政风险点15个,解决发展难题6个,促进企业廉洁、健康、平稳发展。
 
  因案制宜创新办案方式 信息化建设提高办案效率
 
  责任心源自‘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也源自对公正、效率、创新、精细工作理念的追求。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科技改变着传统的通讯方式,却也带来电信诈骗的悄然兴起。在2013年,河口地区李女士接到一个“某投资有限公司”职员的电话,他向李女士强烈推荐了多支股票,并预言可观的利益收入。在该职员一步步的引诱下,李女士如着魔般将以房产作为抵押贷出的60万元汇至对方账户中,之后无法联系上对方。2012年至2013年间,拥有同样经历的还包括四川、广州等省市的14名受害人,诈骗总金额达到了120余万。因涉及金额巨大、牵连人数多,该案成为了东营轰动一时的电信诈骗案件,引起了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
 
  考虑到案件涉及人员多,牵扯多个假姓名和电话号码,侦查难度极大,河口区检察院在侦查阶段提前介入,根据电信诈骗特点帮助侦查机关理清思路,明确电信诈骗范围,引导侦查机关全面固定、调取证据,并根据证据特点制定讯问、举证方案,全面掌控庭审。在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努力下,88万赃款被追回且返还给受害人。本案被评为2014年度全省优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案件,河口区检察院收到了十余封表扬信和锦旗。
 
  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河口区检察院因案制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先后形成了“起诉节点双向告知制度”、内部监督制度、案件复查员制度、网上检务公开等系列制度,通过强化内外监督、当事人与律师知情权、案件质量评比,提高办案质量,提升司法公信力。
 
  把信息化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河口区检察院建立了“同录中心”,对办案工作区、看守所等固定讯问场实行远程录制和一键式操作,让办案人员时刻感受到“第三只眼睛”的监督,从而促进文明、公正办案。建设了远程案件汇报系统、视频接访系统、远程提讯系统,改变了传统工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形成全面侦察监督的“信息网”,他们还设立了刑事案件涉案人员监督管理平台,将近八年来河口辖区内刑事案件的涉案人员个人身份、案情摘要等信息录入系统,实施涉案人员信息全程、动态、跟踪监督、防止漏捕漏诉,该平台向公安机关提供有效信息20余条,强化了公检两家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效形成了打击犯罪的合力。
 
  接地气、惠民生
 
  检察服务延伸至基层一线
 
  为落实“接地气、惠民生”的工作要求,河口区检察院还将法律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充分保证基层群众的利益。
 
  2012年,河口区检察院仙河检察室成立,承担起仙河、孤岛等地接访、下访、巡访、举报、宣传法律等任务。多年来,他们先后进乡村、进农户、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共接待群众来访196人次,下访走访219次,为群众提供民商、刑事、行政等各类法律咨询296次,帮助辖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8个,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帮助15名群众追回失业保险金15万,帮助62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18万,树立起“槐乡系检情”的服务品牌。
 
  2015年,河口区某莲藕种植合作社张某,向仙河检察室举报求助,反映国家惠农补贴下来后未领到,而且申请面积也与实际不符。
 
  虽说经济纠纷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范畴,但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业生产发展。检察机关立即向相关职能部门调取整理出辖区“惠农资金数据库”,走访辖区种植、养殖户,实地勘查种植面积、养殖规模。调查发现了辖区种植、养殖户虚报种植面积、养殖规模,虚报冒领惠农补贴的问题。同时,也发现了个别农业执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问题,遂将案件线索移送本院自侦部门。根据该线索,河口区检察院一举查办了区农业领域职务犯罪案4人。“现在,经过你们检察室的监督,农业局给我们镇的合作社重新查勘了种植地,惠农补贴钱可明白了。”河口区某莲藕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郑某某介绍说。
 
  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河口区检察院想群众所想,做起群众的贴心人。他们与全区生态防护林建设相结合,全额资助贫困户种植30亩防护林;协调澳亚现代牧场开展“鲜奶工程”,免费为新户镇810名小学生每天提供240毫升鲜奶;对贫困女孩王园园展开救助,协调解决户口、入学及生活保障问题,发放助学金5000元,圆了女孩上学梦。在下访、接访与救助的过程中,检察服务如槐香般飘进了千家万户,暖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