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邹平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高层 > » 正文

山东泰安岱岳区人大:创新“三链”融合监督 全过程赋能阳光交易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肖玲 朱元旺)山东省泰安市重点项目—岱岳区夏张镇填埋垃圾治理工程项目经理李冉通过“不见面开标系统”完成项目投标后感慨:“泰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岱岳分中心启用容缺受理机制,实行全流程电子化,工作人员提供全程见证服务,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这是岱岳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三链融合”监督体系,赋能公共资源交易带来的新变化。
 
  近年来,岱岳区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将监督视角向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纵深延伸,全链条嵌入监督各环节,通过构建“制度约束链+数字监管链+社会共治链”的立体监督网络,积极探索“全过程参与、全要素覆盖、全主体参与”的监督新模式,实现制度刚性、科技硬核与治理柔性的融合推进,赋能重塑公共资源交易的治理生态,全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投诉率同比下降三分之一。
 
  破局
 
  刀刃向内破解监督难题
 
  作为年交易破287宗、交易额超47亿元的岱岳区,公共资源交易曾一度面临制度衔接存在断点、代理机构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跨区域合作范围相对局限、社会参与不充分等发展困境,去年,民生部门受理涉及公共资源交易的民生诉求达13件。
 
  近期,该区人大常委会在组织专题调研前期准备座谈会上明确定调:“必须用改革思维重塑监督体系,让人大监督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常委会成立专项监督小组,历时一个月走访信访、民生等部门,系统梳理出区域协作机制不完善、制度规范不健全等8类27项具体问题。
 
  重构
 
  打造全周期监督闭环
 
  制度固链,把监督基因植入交易“流程图”。针对围标、串标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该区人大常委会转变工作思路,主动向前迈进一步、向后作为一步,将监督重心从“合规性检查”转向“制度性建构”,聚焦公共资源交易的事前事后事项开展监督。重点关注全区公共资源交易的20余家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信用评价、准入退出机制以及交易后的社会公众反应、中标人的体验感、获得感等,随机抽取中标人进行满意度测评,将监督中心从“事后灭火”转向“全程护航”。
 
  数字强链,动态追踪的“数据透视镜”。教科文卫工委与预算工委联合,充分利用预算联网监督数字平台,在年初预算审查中,横向联通与自然资源、国资等部门的有关数据,纵向利用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建设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差异化比对数据的真实性,精准识别异常交易行为。对比以往年度的交易指标变化和全国全省的交易态势,分析历史波动,科学分析全区公共资源交易的工作质效,把握监督的重点和关键问题。通过数字化模型构建起覆盖项目立项、资金拨付、招投标交易的全息画像系统,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杜绝“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
 
  共治延链,监督力量激活治理“生态圈”。该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省市区人大代表中的高校法学代表、行业代表和基层群众优势,成立“行业观察员”队伍,构建起多元参与的“治理联合体”,形成“监督—发现—反馈—优化”工作机制,构建起“监督即服务”的新型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已组织活动3次,监督现场开标项目3个,复原式检查、现场随机抽查问询项目41个。
 
  蝶变
 
  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三链融合”监督催生乘数效应,全区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率实现100%,今年1-3月份完成交易项目38个标段,其中开展跨省、市远程异地评标4个,市域内远程主场项目10个、副场项目39个,远程异地评标有效破解了“熟人评标”“地域壁垒”等问题,“评定分离”“信用+交易”“VR标签云服务”等一些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尤为深刻的是工作机制发生蝶变:人大监督与行政监管形成合力,专家智库提供智力支撑,群众监督倒逼服务提升,全区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山东泰安岱岳区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