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河南新郑法院贾小龙:“防患未然”应急人“守正不逾”陪审员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无袍法官”杨新宇——从金融老兵到人民陪审员的初心之旅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巴德文)我生于1964年,人生的大半时光,是在银行的办公室里,与数字、报表和金融规章相伴度过的。那时,我的“天平”是算盘与计算器,衡量的是资金的效益与风险,当我从耕耘了大半辈子的岗位上退休,本以为人生的主乐章已经落幕,却未曾想,一纸鲜红的“人民陪审员任命通知”,为我开启了人生的第二篇章,赋予了我一个沉甸甸的新身份——无袍法官。
 
    银行的柜台前,人民展示的大多是对于金钱的渴望与焦虑,而在这里,从一个“静默”的视角重新观察,人们袒露的是最原始的情感:受害者的悲愤与期待,被告人的悔恨与挣扎,当事人之间的恩怨纠葛......每一个案件,都是一幅浓缩的社会图景,一段撕裂又亟待缝合的人际关系。当一沓沓证据材料摆在面前,我仿佛又回到了审阅信贷报告的年月,需要摒除杂念,全神贯注,从纷繁复杂的线索中,辨明事实的真伪,掂量证据的分量。我从双方的陈述、举证甚至一个眼神的闪烁中,去试图拼凑出事件的真相,更去理解这背后复杂的人性动机。这份工作,让我的退休生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厚度与温度。
 
    我不代表法律专业,我代表的是我所了解的普遍认知,当法官从法律条款的角度审视案件时,我的价值,就是轻声问一句:“从我们老百姓的常理常情来看,这件事,他合情理吗?”。起初,我把担任陪审员视为“发挥余热”,是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同志应尽的义务,但担任陪审员这一年来,我得心态早已悄然改变,这不再仅仅是“余热”,而是我人生价值的“重塑”。
 
    法官身披法袍,象征着国家司法的权威,而我们“无袍”,则代表着最朴素的民情与民意。我们来自民间,带着普通人的常识、常情、常理走进法庭,让法律的判决不仅合法,也更合情理,更接地气。前路漫漫,法治同行,只要身体允许,我将继续心怀敬意,端坐于陪审席上,用我全部的热忱与理性,去守护那架金色的天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