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阿兰·胡斯满、巴德文·赛力克)在祖国西北角的阿勒泰山脚下,新疆富蕴县人民法院这座成立于1950年的司法堡垒,不仅守护着公平正义,更谱写着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全院49名干警(少数民族27人,汉族22人)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见诸行动,把司法为民的情怀化作点点星光,温暖照亮草原戈壁间的每一个毡房、每一座村舍。
文化长廊剪出民族交融“同心圆”
走进富蕴县人民法院,一条特殊的“剪纸文化艺术长廊”引人驻足。这些作品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全院干警按“新老搭配、民汉组合、男女协作”的方式,自愿结对共同创作的结晶。这条长廊,是法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法治文化及廉政文化巧妙融合的缩影。在这里,干警们共同参与“沉浸式学习、示范式引领、宣讲式辅导、研讨式交流”活动,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而“我到村里去认亲”、“我把亲戚请上来”等活动,更让干警与各族群众的心紧紧相连,共同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画卷。这份深厚情谊,也让法院荣获了地区“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的称号。
巡回法庭“搬”进牧民心坎里
“法官‘贾克斯’(哈萨克语:好)!没想到在秋季牧场的毡房里,我的纠纷就解决了!”铁买克乡的牧民阿某握着法官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口中的“毡房法庭”,正是富蕴县法院践行司法为民、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为了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偏远牧区、乡村的各族群众“零距离”享受优质诉讼服务,富蕴法院将法庭“搬”到了牧民身边。法官们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坝、牧区毡房,变“坐堂问案”为“入户调解”,相继创新推出“牧业毡房法庭”、“马背法庭”等。近三年来,通过巡回审判,富蕴县法院共办理案件2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350件起,惠及群众1000余人。而富蕴法院的“马背法庭”“乡村法庭”工作,也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第三批全国“新时代人民法庭典型案例”。
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及时实现。在执行攻坚的路上,富蕴法院干警更是久久为功。2024年,他们执结案件1468件,将8949余万元“真金白银”送到胜诉当事人手中。当老人拿到拖欠多年的劳务费,当一家少数民族小微企业获得执行款得以继续经营,那份沉甸甸的获得感、认同感,正是司法守护民族团结最有力的证明。
解纷帮扶点亮民族和谐“朋友圈”
“法官,我们两家因为这事闹了好久,在微信群里听您这么一说,心里亮堂了,我们同意调解!”这是富蕴法院“法官微信调解群”里时常出现的一幕。面对基层纠纷点多面广的特点,富蕴法院创新思路,编织起一张覆盖基层的司法服务网络。他们组建“法官微信调解群”,将法官、调解员、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紧密联系起来,共建基层司法服务“朋友圈”。近年来,通过微信群指导解决疑难问题200余件,快速化解案件100余件,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指尖上”的纠纷化解“第一窗口”。
同时,富蕴法院依托可可托海、恰库尔图两个人民法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司法行政全过程,努力夯实“援的后方”,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司法为民的真实写照。富蕴县恰库尔图镇恰库尔图村是法院联建村,法官和干警们充分发挥自身法律优势,十年间与两届村“两委”一对一建立“法律明白人”亲情帮带对子,持续开展一面德治墙、一张光荣榜、一块家风牌“三个一”示范活动,累计评选守法之星10名、好家风家训15条,32户村民门前均挂有一块代表性的家风牌。5年来,全村所有矛盾均化解在村级,2023年,恰库尔图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队伍锻造护航发展“石榴情”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理念深深植根于富蕴法院干警心中。他们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为了凝聚更广泛的人心,院党组带头把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重大课题,把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一环,积极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同时针对辖区多民族特点,实施青蓝工程,由经验丰富的老干警传帮带年轻干警,全院干警结成了15个帮扶对子,持续强化双语人才培养,通过“传帮带互补、嵌入式办公、多途径培训”,积极推广运用多语种智能翻译系统、多语种智能互译语音云平台,实现汉、维、哈多语种文书快译,有效提升了全院干警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让各族干警在协作中共同成长。
在富蕴县人民法院,各族干警与各族群众之间的情谊,就像那剪纸上紧紧相连的图案,像巡回法庭上共同见证的和解,像微信群里跨越距离的沟通,像企业难题解决后的笑容。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在守护公平正义的司法战线上,民族团结是最坚实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最强大的力量。他们正携手各族群众,在法治的阳光下,共同描绘着边疆稳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壮美画卷。(新疆富蕴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