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吃春饼
散文(朱玉富)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有民谣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二月二这一天又称“春龙节”,这一天,除了“剃龙头”外,我国民间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春饼又叫荷叶饼、野菜饼、薄荷饼和艾叶饼,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它的材料简单,制作方便,口感柔韧耐嚼,吃法也有很多种,卷包配菜、作为主食单吃、炒饼都可以。但我打小记事起就记得这天妈妈会做很多好吃的——摊煎饼、烙春饼、炒豆子、炒花生、爆玉米花。也会剪一个漂亮的龙图腾贴在墙上,或者用花布和大蒜秸辩涂染一个龙身给俺戴在身上。那时候卷煎饼的豆芽菜不是像现在这样用“化学手段”催生成的,而是用绿豆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才慢慢生成的,有地道的豆香。那时候摊煎饼要用地瓜面和少许的玉米面,要用大铁鏊子干草、麦草慢火烧鏊子才行。现在,吃这样原汁原味的农家煎饼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种奢望,幸好,在家乡山村景区开农家乐饭店的表嫂还能给我们做这样地道的煎饼吃,每逢节假日我们在“味蕾”的牵引下找寻曾经的岁月。
二月二也称为龙节,在鲁中地区乡村,二月二这天,农人们会用灶锅底的草木灰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为了供奉龙王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的习俗,蒸熟后摆在桌上祭奠,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是日,农人们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民俗专家表示,二月二这天,种种趣味盎然的习俗,表现了人们祈求生活富足的心愿,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最早的春饼是与合菜物在一个盘里的,称为“春盘”。
关于春盘的记载,可见于周处《风土志》:“正无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这里的五辛盘即春盘。《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唐宋时,春盘已放在立春日出现。杜甫亦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古代立春日吃春饼,不但在民间一直流行,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季节食品颁赐给近臣。《岁时广记》曾记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南宋时“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王当,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春饼作为一种民俗食品,在古代,不但流行于汉族地区,而且也影响、流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元初契丹人耶律楚材的《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中说:“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藉丝长。匀和豌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诗中的“木案”即春盘,银线为粉丝,“何曾”为魏晋时的名厨。诗中所提到的粉丝、藉丝、葱白、萎蒿、韭黄等,都是吃春饼时常用的蔬菜,与汉族和地区的相差无几。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粽子。当然,随着科学的发达进步,电子炉、电烤箱早已进入百姓家庭,春饼制作也赋予了时代新的含义和内容。
作者:朱玉富,山东济南钢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