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法官的护苗首战:
调解抚养纠纷与《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的温情并行
山东法制传媒网:(任雪 张海玲)清脆的法槌声,为我的法官生涯拉开序幕。接手的第一起案件,便是关乎两个孩子未来的抚养纠纷。在这场特殊的“战役”里,是抚养权与抚养费的争议交织,而《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如同温暖的指引,与冰冷的法律条文共同成为解开矛盾的关键。
翻开卷宗材料,原告的诉状与证据清晰呈现,字里行间,满是父亲渴望将孩子留在身边悉心照料的殷切期盼。我仔细翻阅卷宗材料后,多次与双方电话沟通,从孩子的日常作息到学习情况,从兴趣爱好到心理状态,全面且细致地了解每一处细节,为调解工作做足准备。因为我深知,唯有充分掌握案件全貌,才能让《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中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守护好孩子的权益。
在法院接待室,我蹲下身子,用温和的话语慢慢消除孩子们的紧张。待气氛放松后,我将11岁的男孩单独留下询问。面对我的提问,他眼神坚定,毫不犹豫地说:“我想跟爸爸一起生活。”结束与男孩的交谈,我又将8岁女孩单独请进接待室。她有些紧张,轻声说道,希望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如果必须选择,她更愿意和爸爸生活。两个孩子的真挚表达,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守护他们未来的重要使命。
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气氛一度僵持。我依据《民法典》“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结合双方工作生活情况、孩子成长环境,将法律条文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释法说理。面对抚养费的争议,我以本地生活标准为依据,详细罗列两个孩子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成本清单,并引入相关法律规定,说明抚养费合理区间。“这些数字不仅是法律责任,更是孩子成长的保障,就像《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里说的,物质支持和情感关怀同样重要。”在反复沟通与权衡中,法律的严谨与提示书的温度相互交织,终于推动双方逐渐达成共识,两名子女由原告抚养,同时对抚养费数额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当调解书与《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一同送到双方手中时,我认真叮嘱:“提示书里写着保障孩子身心健康、促进孩子成长的具体建议,比如多沟通学习情况、关注心理变化。希望你们即使分开,也能把孩子的幸福放在首位,让这份提示书成为守护孩子成长的指南。”看着他们认真翻阅提示书的样子,我更加明白,司法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纠纷,更在于通过每一个细节,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这场首案调解,让我在法律与现实的交织中,找到了司法为民的初心,也让我对未来的审判工作充满期待。(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