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退休人员去世后,剩下的养老金如何处理?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山东郯城电影放映员张仁伟:坚守30年见证光影变迁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刘科玲)“我跟电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从1983年到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曹庄村村民张仁伟从事电影放映30个春秋,见证了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的变迁。常年操作电影机和胶片,让张仁伟的手显得格外粗糙,今年已经57岁的他仍然从事着电影放映以及怀旧影片收储工作。
 
  30年前,张仁伟开始接触电影,起初跟随公社(当时称郯城县红花公社)电影放映员学习电影放映操作技巧,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被县电影公司录用,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电影放映员。1辆车,1台放映机,1包幕布和幕架,2只音响,就是他的全部家当;30年,2000多个夜晚就是2000多场电影,1200万人次观看,就是他青春年华的所有印记。电影业发展日新月异,电影记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而张仁伟也在默默地演绎着无悔的“光影人生”,只为一份无法言说的踏实与满足。“我的电影永不散场,只要还有人看,哪怕只有一个,我也会一直放下去,放到老,放到抬不动机器为止!”张仁伟在电影事业上的指着追求令人赞叹。
 
  “开设电影展馆是俺的最大愿望。”走进张仁伟浓缩的家庭电影展览馆,10多套可以正常放映的电影器材无声讲述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事业的变迁,不同时期的电影文化扑面而来。这里收藏着很多老旧的电影器材和记录祖国各地自然、人文、历史的影视资料。张仁伟说:“今天我开这个电影展览馆,对胶片电影非常有感情。毕竟胶片电影代表着一个时代,我要把它好好的保留下来,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以前放电影是用胶片来放的,我们现在放的是数字电影,我们也要让别人感受一下胶片时代,是怎样迈入数字化时代的。”作为一名胶片电影爱好者,张仁伟收藏了136部电影拷贝,12台不同型号的老式单镜头电影放映机,以及各种器材。这些都是张仁伟30年的“战果”,他时常东奔西走搜集那些散落在乡村的“影视文物”,只要别人提供的线索有价值,哪怕历尽艰辛也要“顺线追踪”。在张仁伟眼里,这些“老疙瘩”不是废品,恰恰是中国电影成长的见证。
 
  “从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特别受欢迎,谁家娶媳妇、孩子金榜题名等都会放场电影庆贺一番。当时的《临沂日报》农村版曾以《农民结婚请电影》为标题,展示了电影在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个年代,许多村民会跑到邻村或驻军部队露天影院看电影,每次放映前拉开银幕的那一刻,在场的男女老幼欢呼雀跃。”张仁伟回忆起农村电影放映供不应求的“鼎盛时期”。“在影片内容上,除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片、戏曲片、纪录片、科教片外,像《红海行动》、《战狼2》这样的影片、大片的订购量也逐渐增加。”张仁伟指着珍藏多年的怀旧电影片名介绍说。随着电视、录像机的出现和普及,农村电影放映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红火。不少放映员那时顶不住压力离职了,而张仁伟发誓这辈子也不会离开他心爱的电影事业。
 
  张仁伟的坚持有了回报。1998年,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施,提出在21世纪,实现在广大农村每月每村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从2005年开始,“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在全国推行。2017年起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再次强调,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地区观看电影条件,统筹保障农村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现在,张仁伟会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放映电影,“比如不定期播放抗战片,让村里的老人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播放家长里短的喜剧片,让忙完农活的村民放松心情;播放农业科教纪录片,让农户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种田技术;播放反映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纪录片,让村民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
 
  “只要农村有一天需要,我就会在电影放映的岗位上坚持一天,让那个光影世界不断丰富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张仁伟酷爱电影放映事业的铮铮誓言,诠释了一名普通农村电影放映员指着追求电影事业的朴素信念,彰显了一名基层文化宣传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奉献社会的高风亮节!(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