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灵活就业人员“多缴多得”的含义是什么?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社会 > » 正文

浙江龙泉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不断 治水办主任林先龙欣然接受记者采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

   山东法制传媒(记者 洪旭朝 钱婷婷) 浙江报道:浙江省龙泉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扶贫重点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的双赢效果。近日,记者前往浙江省龙泉市,龙泉治水办主任林先龙接受记者专访。因此,记者能够详细了解到龙泉推进产业发展、异地搬迁、金融帮扶、就业培训、结对帮扶、低保兜底等系列精准帮扶举措。

   记者:请问龙泉为何如此重视扶贫工作?

  林先龙:因为,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龙泉是典型的山区、边区、库区、革命老区,是全省26县之一。经济规模相对偏小、地理位置偏远、生态保护任务繁重、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发展水平仍处在全省的最后序列,历届党委、政府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实施“富民壮村强乡镇”、“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等项目,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顺势而为,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使龙泉进入了“加快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龙泉是如何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扶贫之路的?

    林先龙: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产业发展、异地搬迁、金融帮扶、就业培训、结对帮扶、低保兜底等系列精准帮扶举措,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扶贫重点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的双赢效果。

    记者:针对脱贫攻坚计划,怎样做到全面完成“消除4600”任务的?

    林先龙:我市历来把消除贫困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尤其是2015年,把“消除4600”作为当年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摘帽和消除”领导小组,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摘帽欠发达、实现绿富美”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强化政治担当,以讲政治的高度集中精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因地制宜地组织推进了产业帮扶、异地搬迁、金融帮扶、就业帮扶、督孝自消、社会保障兜底等“六大精准”帮扶措施,全面完成了消除“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7028户17326人的贫困现象。

    记者:龙泉市是如何实施“产业开发帮扶工程”,做到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的?

    林先龙:我们是以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为方向的,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培育“竹茶菌蔬”四大主导产业和“水果、香榧、石蛙、珍贵树种”四大特色产业,积极引导扶持“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

    记者:那龙泉是如何实施“农民异地搬迁工程”的?

   林先龙:我们专门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资金补助、房价优惠、税费减免、按揭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对重点地区整村搬迁对象补助14000元/人、零星搬迁分类补助5000-8000元/人;非重点地区整村搬迁对象补助10000元/人、零星搬迁分类补助3000-6000元/人。同时,对整村搬迁宅基地整理复垦的农民按主房占地面积300元/㎡、附属用房100元/㎡进行补助,有力推动农民异地搬迁步伐。“十二五”期间,实施异地搬迁5418户2076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128人,建成河阳公寓一期、安仁镇安和小区、八都镇生态移民小区等一批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

    记者:如何实施“金融服务支持行动”?

   林先龙:其实我们在积极探索多种金融扶贫模式,以扶贫资金互助会、“三权”抵押贷款和“丰收爱心卡”为重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在贷款额度、规模及绩效考评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其中,扶贫资金互助会、林权改革等扶贫改革工作还得到了国家、省级、市等各级领导的肯定。围绕“三权到人到户,权跟人户走”改革目标,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证率68.29%;林权抵押贷款余额7亿元,完成林地流转面积1.8万亩;农村宅基地土地确权登记发证7504本;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完成股份制改革村444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累计建成扶贫资金互助会81个,入会农户6458户,资金总量3037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788户4138.3万元。成立11家村级担保合作社,为农户贷款担保390笔5561万元;新建“惠农担保合作社”13家,累计为农户贷款担保506笔金额8557万元;开展扶贫小额信贷服务,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补助资金2761笔348.45万元。

    记者:怎样做到农民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林先龙:我们启动创业就业“百千万”三年行动,即培育百名创业团队及精英人才,培养千名产业技工人才,培训万名就业创业人员,招工、教育等措施优先向低收入农户倾斜,推动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龙泉中职校的优质师资力量,重点培训农业产业带头人、来料加工经纪人、电子商务创业者,通过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多类素质培训,培养了一批满足新农村建设的中高级创业型、技能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农民素质培训28982人次。

    记者:关于“社会帮扶关爱行动”,怎样做到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进的?

     林先龙:我们坚持“输血与造血”扶贫同步推进。在输血方面,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部门结村、干部结户”和“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十二五”期间,省市县各级结对部门共为230个扶贫重点村落实帮扶项目1300多个,到位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在造血方面,根据结对户实际需求,提供“生产指导、金融服务、就业介绍、资金帮扶”等帮扶。市委组织部专门从市直机关单位选派了87名优秀干部到扶贫重点村任第一书记,并牵头建立以第一书记任队长,住村干部任副队长,结对干部、村“两委”成员等为队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队,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社会保障方面有什么举措?

    林先龙:分类施策帮扶,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将老弱病残等增收困难的低收入农户、“因病返贫”的普通群众等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范围,有效缓解困难低收入人群“病有所医”问题,同时,累计安排特扶资金1600万元,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建设、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工程项目,农村低保年标准从2012年2964元提高到2015年4752元,近五年来全市累计支出救助资金4296.46万元,医疗救助11163人次,社会各界捐赠的教育基金近1亿元。截止2015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政策人员达5816户9518人,148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运营,每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数增加至32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