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数显著减少、PM2.5浓度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昌邑市民感觉到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
最新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昌邑环境空气综合指数改善13.0%,PM2.5改善17.1%,PM10改善15.2%,重污染天数减少4天。
亮丽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潍坊市生态环境局昌邑分局大气污染防治团队的默默奉献。作为昌邑市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领头部队”“大脑中枢”,他们敢啃“硬骨头”,敢占“桥头堡”,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拉得出去、顶得上来。他们用钢铁一般的意志,诠释了什么是环保“钢铁侠”,以“严真细实快”的作风,为昌邑打出一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平均年龄30岁
他们是蓝天保卫战的“领头部队”
作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牵头部门,潍坊市生态环境局昌邑分局大气污染防治团队由8人组成,主要负责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碳排放以及气候应对工作。
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领头部队”里,今年42岁,有着17年环保工作经验的刘金永是单位里名副其实的“老大哥”,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老黄牛”。
身为科室负责人的他,每天除了完成繁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外,还要应对夏季臭氧及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等突发事件。只要空气质量中任何一个指标偏高,都要立即分析倒推原因然后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入了环保这一行,就像立下军令状了,咱就得下狠功夫把环境保护好。”刘金永说,每天早上,他都会第一时间拿起手机查看APP里实时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随时掌握全市大气状况。
在他的带领下,面对复杂的大气污染成因、千钧的治霾工作压力、繁重的大气治理任务,团队人员不分职务、不分岗位、不分年龄,奔着一个目标,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推动了昌邑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去年,昌邑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得到潍坊肯定,潍坊市人大组织潍坊人大代表现场观摩。
“黑科技”手段加持
他们精准锁定大气“污染来源”
随着夏季来临,臭氧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迫在眉睫。大气污染防治聚焦关键领域,坚决抓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扬尘综合治理、高污染燃料管控、移动源污染控制以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做到每微克必争,不留盲区和死角,在治本上下功夫。
然而大气污染防治点多线长面广,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现状,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积极向科技借力,通过三方专业团队,将常规六参数实时监测与走航监管技术相结合,构建小型化、高密度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快速、精准、高密度监控,形成昌邑市空气质量“环保一张图”,从而实现对大气环境质量全方位立体化感知。
今年32岁的毕晓辉就是三方专业团队中的一员,每天,他跟同事们一起,不分寒暑、不论白昼,通过遥感卫星、走航监测车辆、红外热成像仪等“黑科技”实时监控重点区域和重点园区的大气污染情况,早出晚归、“日行万步”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已实现“数据收集—现状分析—研判决策—精准施策—整改落实”闭环管理,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等科技手段,实现了污染问题全方位、全流程、高效率闭环管理,有效助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
“监督”和“帮扶”并重
他们下足为民服务的“绣花功”
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是拉动昌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做好生态环境工作要抓住的“牛鼻子”。
既要保蓝天,又要保生产,二者如何平衡?
“不搞‘一刀切’”,是大气污染防治一以贯之的工作原则。近年来,团队会同相关部门,在重大项目建设的前、中、后各阶段“零距离”靠前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专业优势,强化技术帮扶、跟踪服务,以服务引导治污,主动深入企业查摆污染治理问题,打通减污降碳的难点、堵点,为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守“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标准,分行业建立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排放标准、污染防治水平、清洁生产等指标逐企业诊断,让环保投入大、治理效果好的企业在差异化管控中受益。
近2年来,共对全市266家企业电监管设备进行托管运维,企业省下了运维费,促进了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提升了设备运行稳定,实现了企业治污设施有效监管。
这就是一个战斗力爆表、充满集体荣誉感的群体。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用最朴实无华的行动,深刻诠释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生态环保铁军精神。在坚毅的面庞下,他们深藏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块,在艰难困境中,他们是勇敢地逆行者,在生态建设的未来之路上,他们是最美的追光者。(山东省潍坊市生态环境局昌邑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