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刘晓笛 张永健)从盐碱荒滩到万亩良田,从“卡脖子”难题到“种业芯片”的自主培育,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履职,通过“议案领航、监督发力、搭台助推、代表赋能”的四维实践,蹚出一条人大助力种业振兴的特色路径。
议案领航,绘就种业发展路线图
种业振兴,规划先行。2022年1月,高密市委作出“攻关种源‘卡脖子’技术”的工作安排。随后,在高密市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14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整市推进建设国家级小麦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的议案》,直击辖区种业“自主品种缺乏、研发力量分散”的痛点,系统规划出“育种科研—基地繁育—市场推广”的种业发展路线图。
此后,议案建议接力不断。2023年,关于建立农业样板田的建议推动了吨粮田建设,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样板;2024年,关于推进吨半粮大田基地建设的建议推动20万亩“吨半粮”基地落地,为耐盐碱小麦品种搭建“试炼场”;2025年,代表们提出《争创国家级小麦种育繁推示范基地打造百亿级小麦全产业链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将助推种业振兴列入年度“一要点两计划”,助力完善种业芯片研发与产业发展体系。
监督发力,打造种业研发孵化器
为让议案建议从“纸面”落到“田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种业发展情况调研,全力推动职能部门靶向发力。针对育种实验用地难题,协调建成2处高标准育种试验基地;围绕技术攻关瓶颈,督促农业科技部门牵头成立由25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种业专家库;聚焦企业融资困境,推动设立种业研发专项资金,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金融部门提供多元化服务,为种业企业注入“源头活水”。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积极牵线搭桥,搭建院企合作平台,推动本地育种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2021年,与潍坊市农科院合作组建潍坊市禾本科种业创新团队;2024年,促成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潍坊市首家国家级育种平台“小麦科技小院”。目前,已成功培育出20多个小麦突破品系,16个新品系先后进入山东省、国家黄淮海小麦区域试验,“潍麦12”“潍麦13”2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6个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搭台助推,解锁种业推广新密码
2024年9月,聚焦“分散种植制约良种推广”这一关键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孚高农业服务公司、醴泉街道托管片区、展家大队合作社等现场开展土地托管专题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建议推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等土地托管模式,推动实现粮食规模化种植,一体化推进小麦良种培育、繁育、推广。
目前,高密市通过土地托管建成小麦繁种基地10万亩,年繁育良种9000多万斤。2024年,在高密醴泉街道张新庄种植基地,“潍麦16”实打亩产892.52公斤,刷新潍坊市高产纪录。2025年,“菲达6号”“潍麦16”均实打亩产突破900公斤,百亩方单产突破800公斤。
自2022年起,高密连续四年承办“潍坊市小麦新品种推介会”,集中展示潍坊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研发及推广成果,“菲达”“潍麦”两大系列品种已在山东、河北、山西三省推广种植上千万亩,累计农业增产增收上百亿元。
代表赋能,激活种业振兴动力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后,我们还会加强与国际国内农业育种院校的合作,攻克小麦抗虫、抗盐碱课题研究的困境,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小麦新品种,后续还有20多个小麦新品系和上百个小麦杂交组合正在省审和国审参试中或选育中……”潍坊市人大代表、菲达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召智在粮食产业代表座谈会上介绍。自2007年起,徐召智带领团队经过上千次杂交实验,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菲达6号”,并于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填补了潍坊近20年没有小麦新品种的空白。
去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成立粮食产业代表联络站,通过“实地察看+专题询问+跟踪督办”等组合拳,助推代表建议转化为推动种业振兴“芯”动能。引导深耕种业领域的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培育抗冻、抗病、抗倒、耐盐碱的优质小麦新品种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育种攻关,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潍坊小麦产业品牌。(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