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枣庄山亭人大:以监督之力 聚发展合力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高层 > » 正文

山东泰安人大:以司法监督实效护航绿水青山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王玉 耿乐天)3月的东平湖畔,碧波轻拂,芦苇婆娑,飞鸟翩跹,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生态美景。山东省泰安市公益诉讼首个综合性生态修复基地在这里建立,通过创新实践“刑事打击+公益诉讼+警示教育+生态修复”四位一体办案模式,擦亮了东平湖生态保护品牌。
 
  美丽风光的背后,是泰安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利剑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定扛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使命担当,不断强化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司法监督,为打造美丽泰安、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筑起了坚实的司法防线。
 
  市人大常委会紧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监督行动。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监督内容,通过专项调研、实地察看、听取建议等形式,深入了解市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市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实地察看东平县狼窝山公益诉讼矿山修复现场、东平湖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保护现场,听取有关意见建议;听取和审议市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市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等情况介绍,分析短板弱项,持续跟进落实,确保监督工作依法有效。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历史任务,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加强有关部门沟通衔接,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共建、资源共用、纠纷共调、生态共护的环境资源执法司法联动协作机制,组织市法院、市检察院定期向常委会报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情况,联合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在常委会积极推动下,泰安市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4593件,审结案件4541件,实现了惩治犯罪与生态环境修复并重、违法处罚与督促整改兼顾、私益保护与公益保护结合的治理效果。全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大办案力度,共立案办理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案件503件,制发检察建议419件,提起公益诉讼64件。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有解思维,不断强化改革赋能,持续破解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执法难”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市法院、市检察院加强沟通衔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相关资金使用机制,确保资金有效利用和环境修复。市检察院严格落实一体化办案工作机制,构建办案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送、监督措施联动机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57件,并设立3个快速检测实验室,推动公益诉讼办案与检察技术深度融合。
 
  针对环境损害鉴定难、鉴定贵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市法院、司法行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加强环境资源鉴定机构建设,统筹推进修复基地建设,提高生态资源修复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市法院设立6处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并与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部门共同制定相关意见,推动“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针对专业化办案力量不足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市法院、市检察院调整充实环境资源审判和检察力量,着力培养“法律+环境”复合型人才,加强办案人员专业培训,提高环境资源审判和检察能力水平。市法院积极建设集巡回审判、生态修复、宣传教育、综合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司法保护基地,组建专项课题团队重点攻坚;市检察院借力“外脑”聚智赋能,举办全国首届名山保护生态环境检察研讨会,与山东大学共同建立泰山“融”保护研究实践基地,成立咨询专家库,为全市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山东省泰安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