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济宁任城区司法局:多元文韵 绘就“河韵仁矫”新枫景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法院 > » 正文

青岛即墨司法局:精准矫治润心塑行 探索社区矫正的多元路径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王希东)社区矫正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不仅是法律执行的延伸,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司法局以“精准矫治 润心塑行”为理念,探索出一条量身定制、润物无声、刚柔相济、公益开放的社区矫正多元路径,帮助迷途者重拾信心,回归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
 
  量身定制:回归社会的成长之路
 
  每个矫正对象都有其独特性,必须因人施策、精准矫治。为此,各司法所建立了“一人一策”个性化矫正机制。通过深入走访、全面评估,为每个矫正对象制定专属矫正方案,涵盖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
 
  一名毕业于某重点高校的社区矫正对象,自己创业中因一时冲动致人受伤。在鳌山卫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他的心情极度低落。司法所坚持管控与教育相结合,经常与其沟通交流,引导其调整心态,放下思想包袱,动员其家人多和他进行交流,对其要多鼓励,并积极联合法庭帮其解决此案涉及的民事赔偿纠纷。解矫后,他将两面锦旗送到了司法所,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继续开始创业之路。
 
  润物无声:重塑心灵的教育之旅
 
  启动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心理咨询“阳光矫正”项目,通过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等方式,每年为矫正对象提供100余次辅导课程,让矫正对象在轻松氛围中打开心扉,实现自我认知的重构。着力构建精准化心理矫治服务,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建立“一对一”心理辅导机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开展个性化心理矫治,社会矫正对象心理测评率和心理健康档案建档率100%。
 
  在具体实践中,注重将心理矫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社区矫正对象领悟“改过不吝、转恶为善”的哲理。开展“墨水润心”读书会,通过经典诵读,帮助矫正对象在文化熏陶中净化心灵、重塑价值观。创新推行“写给家人的一封信”心理疗愈方法,从字里行间中抓取社区矫正对象潜藏于心的温情与忏悔,为每名社区矫正对象量身定制帮教方案。
 
  刚柔相济:守护法律的矫正之道
 
  在注重心理矫治和个性矫正的同时,始终坚持严格执法,确保矫正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创新执法方式,将严格执法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建立“执法+帮扶”模式,在严格监管的同时,为矫正对象提供精准法治宣传、准确高效把握审批尺度。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关怀”的有机结合,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即墨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中犯罪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占比较大。针对这一现状,一方面加强教育监管,严格执行定期报到、思想汇报等制度,确保矫正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律宣传,注重企业合规培训。另一方面,准确把握从事涉企经营活动的社区矫正对象经常性跨市县活动审批尺度,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优化其外出审批流程,综合运用信息化监管,实现放的出、管的住、矫的好。
 
  公益开放:点亮希望的转变之行
 
  社区矫正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乎法律威严,也关乎人文关怀。在社区矫正监管中,积极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例如,组织社区矫正对象为孤寡老人清理生活环境,帮助社区进行危墙改造等。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也让矫正对象在付出中感受到被需要、被认可。一位参与公益活动的社区矫正对象表示:“以前觉得自己是个‘问题人’,现在发现我也可以帮助别人,这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同时,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开放日”活动,通过邀请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社区居民代表和律师走进社矫中心,实地了解矫正工作流程、观摩矫正对象教育学习场景,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和人性化,有效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对矫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