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王星宇 李杜欢)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根本目标,着力打好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和打造特色调解品牌两张牌,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市南传承发展,有效发挥了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五年来,成功调解矛盾纠纷近万件。
一、强化“人员到位”,筑牢调解人才智库
近年来,针对调解员队伍一直存在的兼职多专职少,老人多年轻人少,阅历多高学历少的状况,市南区积极从优化调解员队伍结构和强化调解员专业培训两方面入手,努力培养一支既有人脉,又有经验,既依情依理,又依法依规的调解队伍。
今年起,市南区利用区级联调中心和调解讲师团师资资源,推动“专职调解员+调解讲师”联动解纷模式运行,对纠纷类型进行分级,疑难复杂案件由资深调解讲师带领专职调解员开展化解,进一步提升了解纷质效。在行专调解领域,特别是金融、商事、婚姻家事领域,建立起一支来自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专家组成的调解员队伍。此外,还积极寻求从政法系统退休干部、心理咨询师、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专兼职调解员,为基层人民调解注添专业动能。全区人民调解员达586名,在市南区每个行业每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调解工作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因此,既要把懂行的人吸收到调委会,也要把选进来的人培训成懂调解的人。市南区印发《关于成立市南区“调解讲师团”和“调解实训基地”的实施方案》,发挥调解协会的广泛资源,建立由27名讲师组成的调解讲师团和3个调解实训基地,开展“法治赋能·和解万家”调解员能力提升计划,围绕物业纠纷、金融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领域专题培训班、庭审观摩等20余场,参训群体涉及专兼职调解员、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1800余人次,进一步推进调解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我十多年的调解工作经历中,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壮举,有的只是一个个关乎一家一户的小案子。漫漫调解路,任重道远,用好‘情理法’三字诀,再奉上一颗真心,一切迎刃而解。”在市南区举办的实务培训会上,人民调解员耿纪新感慨道。
二、聚焦“特色孵化”,提升人民调解影响力
着眼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新追求,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品牌建设,市南区以深化“枫桥式司法所”为契机,形成了“一街一特色,一所一品牌”的人民调解新格局。
一是深化“老字牌”调解品牌优势。八大关街道调解底蕴丰厚,被《青岛日报》多方媒体报道的“乔帅民军地调解室”“郑桂芸调解工作室”都是八大关调解工作的金字招牌。一直以来街道致力于“老带新”“传帮带”工作,邀请郑桂芸老师等一干调解“老将”,开设心路讲堂、自编《调解故事册》,将几十年的调解工作经验悉心传授,为市南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调解力量。在中山路街道,围绕西部老城征收改造工作需求,联合街道征收办将十佳调解室的“王惠玲调解工作室”作为重点建设的品牌,专职调解员与社区法律顾问驻点办公,对纠纷苗头及时跟进,不遗余力助力城市更新顺利进行。二是着力“新领域”调解品牌培育。香港中路街道商业楼宇林立,消费纠纷频发,在银座商城设立的小红帆消费纠纷调解室,与消费纠纷调解中心(东部)实现业务联动,调解室集受理、调解、宣教、办公等功能为一体,配备专门人员对一般商城消费纠纷集中、频发问题做到分类处置,就地化解。而金湖路街道则以“馨和万家”品牌建设为抓手,围绕“家住金湖、乐享和谐”目标,成立“馨金湖”心理服务品牌,组建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团队,选择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基层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专职调解员,在调解案件中,敏锐捕捉当事人情绪敏感点,引导当事人积极理性表达诉求,避免矛盾升级。
情挟和风法为盾,千里之外续枫桥。下一步,市南区将继续深化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以“小调解”撬动“大治理”,为基层法治化治理注入稳定力量。(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司法局人民参与促进法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