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7月7日上午,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阚吉恩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一级调研员
王胜市中级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张玉红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接存亮市公安局副局长、一级高级警长
刘飞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全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
去年以来,全市政法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着力在完善法治保障、强化保护职能、创新服务举措、延伸司法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为打造营商环境高地,推进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一是健全推进机制,强化工作张力。市委政法委将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纳入政法工作“重点工程”,列入市委政法委全委会审议事项,成立工作专班,印发《全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政法领域执法司法权力运行的实施办法》,作出专门部署。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坚持“年初谋划部署,季度研判会商,半年调度督导,年终述职考核”,确保工作部署压茬推进、有序展开。
二是加强沟通交流,构建新型关系。通过“12345·临沂首发”、政法部门服务热线、营商环境监测点等平台途径全面收集梳理企业诉求问题。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和政法单位召开企业座谈会80余次,班子成员走访企业600余次,提供更直接、更有温度的服务。市公安局出台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十条措施》,主动对接服务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328个省市重大项目由134名市县局领导直接包联,240名辖区派出所责任民警常态联系。市检察院成立16个助企服务团队,联系帮扶企业33家。市法院在184个营商环境监测点企业建立“1+1”联系法官直通车,主动靠前服务企业;专门设立知识产权诉调对接站,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无缝衔接。
三是坚持靶向发力,解决突出问题。精准化打击妨碍项目落地、阻挠工程建设、合同诈骗、电信诈骗、非法经营、非法集资、串通投标、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全市办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266件387人、金融犯罪案件60件114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4件。对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的涉案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依法提出加强监管、堵漏建制的检察建议6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企业犯罪问题发生。常态化开展涉企执法司法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对涉及多部门的突出问题开展联动整治。市委政法委牵头,抽取涉企重点案件开展案件评查,对久拖不决的涉企案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律师参与评查,推动案件查深查透。部署开展涉法涉诉信访化解攻坚行动,将涉企信访案件化解作为重点,成立专班,建立台账,压实责任,倾力化解涉企信访问题。
四是盘活政法资源,提升服务效能。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开辟服务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提速办理企业诉求。取消皮卡车进城限制,延长城市货车允许通行时间,提升货运物流通行效率。依托“畅行临沂”手机APP,实现“临时货车城区通行证”全程网办。法院系统畅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推动网上立案、网上阅卷、裁判文书网上送达。完善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建设,引导当事人先行调解,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诉累。司法行政系统释放法律服务潜能,成立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团,开展“法治护航民企发展”活动,助力企业依法经营、防范法律风险。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全市政法系统将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服务全市工业“量质齐升、两年万亿”战略目标为契机,立足政法工作主责主业,推出新举措,务求新成效,以优化营商“软”环境成就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一是加强统筹推动。紧扣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强统筹谋划,因时因地推出精准高效的政法服务举措,推动建立法治服务绿色通道,对涉及重点项目、重大在建工程、重点企业的各类案件,在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依法从速办理。定期对窗口单位、执法办案一线开展检查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二是发挥职能作用。立足政法机关职责,列出安商惠企任务清单,实施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依法平等保护、高效便捷服务的良好法治环境。选派业务精湛、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沟通协调能力强的政法干警担任惠企负责人、联络员,以人的落实确保工作落实。组织政法各单位开展助企特色亮点活动,提升企业法治获得感,确保市场主体平等、市场竞争有序、市场信心增强。
三是规范执法司法。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扎好“铁笼子”。用制度给执法司法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健全常态化执法司法检查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执法司法质量状况机制、执法司法活动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评估机制,统筹“当前改”与“长久立”,进一步规范政法领域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提升执法司法服务质效。
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深入贯彻落实省法院,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要求,立足审判执行主业,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举措,持续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法院收案13.9万件,结案12.8万件,员额法官人均办案147件,一审服判息诉率等多项监测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一、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出台2023年度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实施意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十项措施、中院机关“作表率、树标杆”工作评估方案,纳入年度业绩整体评价体系,对营商环境工作实行月通报、周调度,多次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专题研究、调度推进。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着力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深化繁简分流改革,推行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最大程度地加快涉企简案快审快结节奏,提升涉企案件办案质效。今年以来,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结案平均用时缩短至42.81天;一审简易程序率达到89.63%,居全省第一;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达到50.51%,居全省第一位。
二、突出审判重点,精准服务企业。一是深化知产改革。着力培树“商城临沂•知产护航”审判品牌,优化“1中院+4县区”案件管辖布局,将全市标的100万元以下知产案件,集中到兰山、罗庄、河东、费县4家法院管辖,与检察、公安机关联合签署“三审合一”合作框架协议,在经开区、高新区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形成全市知识产权审判新格局,方便企业诉讼。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全市法院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二是强化能动司法。由中院刑二庭牵头推进企业合规改革,定期发布常见合规风险提示,促进重点行业、优质企业合规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三是推进环资审判。以开展“五力五化”工程为抓手,实行环资案件“三审合一”的审理模式,着力打造“五彩沂蒙”环资审判品牌,用美丽生态临沂的好环境吸引企业。四是发挥破产重整功能。加强“府院联动”,用破产审判专业化,淘汰落后产能,赋能企业身轻快跑、迭代升级。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办理强制清算破产案件55件,强制清算和破产案件平均办案天数缩至125天,居全省第3位。
三、追求执行效能,保障胜诉权益。探索执源治理新路径,开展企业信用修复“暖企”行动,建立“点对点”网络查控机制,优化执行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执行工作兑诉权。妥善执行企业债务担保等案件,运用司法手段帮助企业化解债务链、担保圈等难题,维护金融安全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涉企案件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灵活运用“活封活扣”“惩戒预警”等11项措施,对被执行人给予合理履行宽限期,最大限度降低保全、执行措施对市场主体不利影响。联合市发展改革委(信用办)、税务、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完善失信企业信用惩戒与修复机制,做到“减存量、控增量”,全面降低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企业数量和占全市注册企业数量比重,推动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社会信用总体水平持续提升。
四、联动多元解纷,提升服务品质。聚焦金融、建筑、物业、房地产等行业领域多发易发纠纷,与市总工会、妇联、银保监局、市场监管局等22家单位全面开展线上、线下诉调对接合作,积极指导推动本行业、本系统、本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委派委托调解案件5.3万件,调解成功3.5万件,调解成功率64.84%。深入推进智慧诉讼服务建设,深度应用诉讼服务十五大平台,为当事人提供一窗通办、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最优窗口”诉讼服务。积极开展“诉服有温度立案无投诉”竞赛、“青年文明号开放周”等活动,不断提升立案诉服工作质效。全时空运行12368营商环境服务专线,为企业提供案件查询、诉讼咨询、联系法官等高效便捷服务,实现100%“逢接通、必反馈”。
下一步全市法院将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进一步提高涉企司法服务效能,加强涉企重点案件多元化解,依法妥善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加强涉企知产保护,持续开展涉企案件集中执行行动、企业信用修复等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执行事务集约化改革,以更大力度平等保护涉企合法权益,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高质量司法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临沂市人民检察院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
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政法委关于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优化细化政策措施,创新完善工作机制,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检察担当
市检察院党组始终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省委政法委《关于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护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意见》印发后,及时召开党组会学习研究,抓好贯彻落实。将“四大检察”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研究制定《关于服务保障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7个规范性文件,聚焦五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坚持清单化明责、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全力助推营商环境创新提升。
二、突出打击重点,依法严惩各类破坏营商环境的犯罪
一是服务重大决策部署推进落实。全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依法严惩破坏干扰重要产业政策、重点投资项目、重大工程的各类犯罪活动。常态化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等危害企业家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的刑事犯罪。加强监检衔接,严厉打击利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职务之便,向企业索贿、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人民银行会签《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会议纪要》,建立线索移送等6项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凝聚工作合力。1件案件被评为全省反洗钱典型案例。今年以来,共办理金融犯罪案件60件114人。
二是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依法严惩不法市场主体合同诈骗、偷税逃税、串通投标等犯罪,促进企业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推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今年以来,共办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266件387人。
三是依法精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检察统一履职,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4件;民事支持起诉案件13件;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案件4件。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制发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1起案件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制售伪劣商品犯罪典型案例,2起案例被评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三、加强司法保护,积极打造优质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把好法律政策界限。准确把握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对企业生产、经营、融资等正常经济活动,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禁止外,不宜以违法犯罪对待,坚决避免“办理一个案件,搞垮一个企业,失业一批工人”现象发生。在办案中,注重做好“四个区分”,准确区分民营企业正当融资行为与非法集资犯罪的界限、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的产权纠纷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犯罪的界限、民营企业实施的单位犯罪与企业负责人实施的个人犯罪的界限、民营企业财产和企业家个人财产的界限,严格把握认定标准,确保了相关案件依法准确规范办理。
二是加强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组织开展涉企虚假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依法办理侵害企业财产权的虚假诉讼案件14件,1件案件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检察一体化履职典型案例;通过检察建议、公开听证等方式帮助企业化解矛盾纠纷、办理涉企业与行政机关矛盾争议案件15件,1件案件被评为最高检行政检察监督典型案例;依法办理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涉企案件12件,1件案件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典型案例。
三是深化诉源治理。一是健全专业化办案机制。市县两级院均成立重大涉企、知识产权专业化办案团队,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听证员参与案件办理,助推办案水平提升。二是健全协作联动机制。加强与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的协作联系,通过联席会议、会签文件等形式凝聚思想共识。市检察院与市工商联加强沟通联系的经验做法获评全国工商联、最高检典型事例。三是健全常态化服务企业机制。成立16个企业检察服务团队,重点联系帮扶企业33个,畅通精准服务“绿色通道”。深入开展“亲清护航进百企”等系列活动50余次,精心制作“民营企业法律风险提示”系列宣传丛书400余份。四是健全涉企案件源头治理机制。深挖案件办理中的发现的行政执法、行业治理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精准制发检察建议6份,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临沂市公安局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
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安排,树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全力打造安全稳定、严格执法、公平公正、热情服务的法治环境,为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贡献了公安力量。
一、坚持问需于企,融入服务发展大局。一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站位大局出实招。市公安局先后出台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3个“十条措施”,制定优化法治营商环境配套落实措施,不断巩固法治营商环境工作成效。二是聚力友商助企,深化联系解难题。市公安局与15个重点行业协会“一对一”直接联系,带动“一对多”间接联系2741家企业。与重大项目、优质工业、行业标杆等企业扁平化结对联系,开通“服务在线·沂蒙警企e站”交流平台,先后帮助解决涉公安困难问题257件。三是聚合警种服务,积极对接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对328个省市重大项目,分别由134名市县局领导直接包联,240名辖区派出所责任民警常态联系。对接“红绿蓝古”旅游发展战略,在全市94家旅游景区、旅游村设立警务服务中心,“一站式”提供多警种服务,提升游客体验、保障景点安全。
二、坚持安商护企,营造平安稳定环境。一是严打涉企犯罪。依法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紧盯可能发生的阻碍重大项目施工、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等违法犯罪问题,坚持露头就打,决不使其形成气候。积极侦办涉企经济犯罪案件,尽最大努力挽回经济损失,今年来,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6亿余元。二是严密治安防范。坚持警力前移、警务前置,常态化开展巡查宣防工作,有效提升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年内累计开展巡查宣防集中行动13次,出动警力13.8万余人次,1至6月份,全市110接报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0.98%、28.62%。建立治安风险隐患排查评估、报告党委政府、提醒政府部门工作机制,去年以来排查发现涉企风险隐患52个全部妥善化解。三是严格规范执法。将2023年确定为“规范执法提升年”,加强日常执法巡查和监督检查,全面查摆整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目前已排查涉企案件500余起,发现整改突出问题5处,整改接处警、现场执法等问题177个,清理积案842起。
三、坚持便民利企,推出更多快捷服务。一是优化车驾管服务。依托“12123”APP,开通“点对点”车检预约服务,加强与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交互,全市130个检测站实现安检、环检“两检合一”,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推行“一窗通办”。在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推行“一窗通办”改革,29项市级事项、44项县级事项全部进驻政务大厅公安窗口。在户籍人口较多的143个派出所推行“户籍+多警种”服务模式,群众可就近办理户籍、车驾管、治安等41项公安业务。三是深化“一网通办”。推动“临沂微警务”与“爱山东”平台对接整合,开辟“临沂公安业务专区”,整合上架83项网办业务。推出“无犯罪记录证明”全程网办,1个工作日内即可下载打印证明文件,年内开具证明11.5万余件。依托“畅行临沂”APP,实现“临时货车城区通行证”网上办,年内核发电子通行证1.7万余件。开辟重大项目工程车通行证快批快办“绿色通道”,快办证件1.3万余张。
临沂市司法局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临沂市司法局按照“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指示要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临沂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着力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法治保障。
一、发挥立法职能,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制度保障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年初制定市政府立法、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以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严格进行审查把关。组织开展产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招投标等领域的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活动,全面清理了建市以来的市政府文件,废止493件,宣布失效660件。积极参与《临沂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工作,做好文本起草及合法性审查,牵头做好“法治保障”章节的起草工作,明确了17条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印发《关于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措施机制。
二、加强执法监督,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全面推行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公示执法人员信息22868条、公开执法结果信息2526481条,审核重大执法决定26461件。二是强化重点领域执法监督。组织开展全市营商环境“涉企执法”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委托行政处罚、乱罚款等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涉企重点执法领域进行重点监督。组织有关部门查找问题250条,制定整改措施600余条。三是全方位全流程监督行政执法行为。积极争取司法部将我市作为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市,建立涉企执法备案、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和投诉举报等制度,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效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
三、健全法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49件法律服务事项实现初审即时办结,154个事项实现跨省、全省、全市“通办”。持续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广容缺办理。开通涉企公证受理“绿色通道”,提供预约、专人、延伸服务。拓展涉及知识产权、民商事违约的证据保全公证业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二是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制定出台《临沂市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应用智慧调解、在线公证、仲裁办案等系统,方便企业获得法律服务。三是开展涉企服务专项活动。开展“法治护航民企发展”暨法律服务进商会、进企业活动,组织律师、公证、仲裁等人员组建专项法律服务团队开展法治体检等服务,助力企业依法经营、防范法律风险。
四、完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推行“公共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的模式,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萌芽状态。发挥调解、行政复议、仲裁等多元纠纷化解渠道作用,加强化解力度,将纠纷有效化解在诉前。稳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繁要案精审”“简案快办”,落实《涉企类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规则》,开展复议决定履行回访,全力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涉企行政复议、诉讼中负责人出庭,鼓励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参与矛盾化解全过程。截至目前,全市涉企行政案件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为100%。
下一步,市司法局将充分发挥立法效能,积极推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立法项目,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相关法规政策“立改废”,全面清理有悖于平等保护、违反公平竞争的内容,堵塞影响激发市场活力的漏洞。规范涉企执法活动,及时调整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轻微违法不罚”“首次违法不罚”清单并向社会公开。打造市行政执法联合检查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行为。开展全市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重点整治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和不廉洁现象。开展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合作机制试点工作,强化监督效果。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度,加强涉企法律法规的宣传,既增强市场主体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能力,又提高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的依法履职水平,为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聚力蓄能。
答记者问
请问临沂法院今年在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方面又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今年以来,市中级法院继去年“护企”行动后又推出一项“暖企”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助力企业信用修复”专项行动,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缓解三年疫情对企业信用的不良影响,助力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对外积极与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税务、金融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对企业失信被执行人进行全面清理,对符合法定条件的集中依法屏蔽、撤销或者删除,并会同信用综合管理部门集中修复信用,推动失信企业信用惩戒与修复机制进一步完善,做到“减存量、控增量”,全面降低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企业数量和占全市注册企业数量比重,消除企业在获取贷款、参与招投标等方面的限制。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法院先后向发展改革部门和信用中国(山东)等平台网站反馈移出失信名单企业2683件次,信用修复率为50.18%,通过采取失信惩戒、限制高消费措施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328件,实现债权2.5亿元,既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又激发了被执行人的市场活力,有效优化了法治营商环境。下一步在集中清理失信被执行人企业的同时,通过以下五项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暖企”长效机制。一是严格依法纳失,严格适用纳失措施的条件和程序,加强失信惩戒措施适用的规范性、精准性。二是及时信用修复,依法及时屏蔽或删除失信信息。三是坚持专项行动和舆论宣传同步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四是实行惩戒预警和分级管理机制。五是加大“执转破”力度。对多次“纳失”的“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及时导入破产程序,使其尽快从市场主体中退出。
近期我们关注到,在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存在一些乱象问题,请您介绍一下公安机关将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乱象问题指的是“串通投标”。所谓“串通投标”,是指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或者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串通投标”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情节轻微的构成行政违法,情节严重的构成刑事犯罪。
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密切关注串通投标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多次联合纪委监委、审计和行业监管部门开展行动。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公安局聚焦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发展,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水利)工程领域串通投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在水利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行业领域中由招标代理机构、“职业黄牛”等参与的内外勾结、利益输送、弄虚作假、围标串标等违法犯罪行为。截至目前,共立串通投标类刑事案件10起,打掉犯罪团伙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0余人。
下一步,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联席协调机制合力,夯实主体监管责任,进一步严密招投标制度和程序设计,切实减少制度漏洞;二是加大串通投标案件侦办力度,不断压减不正当竞争行为生存空间;三是运用大数据手段,对相关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自动预警、及时处置,从源头上进行震慑敲打。(山东省临沂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