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一起挂车司机卸货受伤案的法治启示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王秉亭满腔热情把党的温暖送群众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王秉亭满腔热情把党的温暖送群众
 
 
 
    编者按:王秉亭,生于1931年3月27日,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因脑溢血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3日不幸逝世,享年86岁。1960年郑州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南日报社,从事党报群众工作40多个春秋,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著有《党报群众工作40年》和《送您一把爱神的金钥匙》等书,多次出席全国性学术论坛及研讨会。他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只为把党报的声音传播得更远;他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只为能解群众燃眉之急;他退休之后,仍拿出退休金为基层党支部和贫困户订报刊,传递致富信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从事党报群众工作40多个春秋,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平凡而又杰出的贡献。
 
    传播党报先进文化引领农民脱贫致富
 
    1986年10月中旬,河南日报群工部编辑王秉亭到新安县参加报刊发行工作会,头天夜里,加班加点,自费翻印数百份《提倡村党支部订阅<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农民日报>》等文章,发给部分乡村党支部。新安县境内的曹村、石井、苍头、铁门、磁涧等乡镇,群山绵亘,岩石裸露,地势起伏不定,海拔平均在700~1000米以上。王秉亭不顾山高路远,道路崎岖,翻山越岭徒步160多里,沿途中他同村支书促膝相谈:“党报党刊,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致富十分必要。希望你们紧缩其他开支,订一份党报。”
 
    在王秉亭的鼓励和倡导下,曹村乡五个村党支部,尽管经费紧张,订阅了《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曹村乡前河大队党支部给群众订了一百多份《河南农民报》,平均每户订一份。苏守正一人订阅十七种报刊,从报刊中获得致富信息中药材种植,每年收入达到七八千元,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改善。
 
    王秉亭看到新安县曹村乡农民邮递员李欣家庭生活困难,就把自己兜里的20多块钱掏出来塞给李欣,李欣不要。王秉亭说:“这是支持你办邮路的,你不收咱就不是朋友了”。李欣泪流满面,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王秉亭回到报社后,多次给李欣寄雨衣、鞋和衣物。
 
    1995年10月,已退休后的王秉亭,仍自己拿出388元钱,为新安县曹村乡贫困的黄岭村、大扒村、小沟村、前河村订1995年《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和《河南农民报》等报刊,其中有4份《农村·农业·农民》杂志。
 
    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好善乐施不求回报
 
    商城县汪桥乡东庙村的姑娘李福琴在病危中,1986年7月21日向河南日报发出呼救:“我去年高中毕业,因患阑尾炎手术后伤口感染,伤口痛如刀割,家里没钱给我治病。我躺在床上,忍受住煎熬。就这样等着去死吗?我还想活下去啊……”
 
    王秉亭看信后决定,想方设法要救出这位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姑娘。尽管王秉亭经济并不宽裕,他仍带头捐出30元钱。那夜,王秉亭办公室灯火通明,他把李福琴求救信复印了十几份,寄给亲戚、朋友和有关单位。王秉亭的奔走相告,众人纷纷慷慨解囊。面对一封封安慰信,一张张汇款单,李福琴不知说什么好,流下一串串感动的热泪……
 
    1991年5月19日,全国首次助残日前夕,王秉亭把儿女们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助残扶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都拿出来点的钱,支持残疾人事业!我过生日的时候,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生日礼物;等我死了以后,不要给我买花圈,先提前预付这些钱。”王秉亭把全家人的积蓄和自己的稿费,凑了500多元,捐给了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
 
    渑池县老中医周国桢生活上有困难,王秉亭知道后多次给渑池县卫生局写信;洛阳市吉利区残疾女青年权菊先,对生活丧失信心,王秉亭给她寄去了残疾作家史铁生写的《死神的克星》,权菊先自此开始创作;为了资助偃师县残疾青年张荣枝生活,王秉亭带病四处奔波筹款;王秉亭了解到老山前线战士生活单调,就用自己的一些钱,为老山前线战士买书籍、报刊,持续不断地寄给老山前线……
 
    1988年春节,王秉亭收到鹤壁市汤河街贫困户杨继红来信,反映家庭生活困难,度日如年,全家人在春节中抱头痛哭。王秉亭立即从工资中拿出100元寄去,并写信表达深深的关切之情。为了解决杨继红一家的生活困难,王秉亭给鹤壁市委写信,请他们妥善解决。
 
    爱岗敬业讲原则排忧解难勇当先
 
    年近花甲的赵克让,1949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后,历任小学校长、嵩县《生产建设报》编辑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右派问题虽得到纠正,但没恢复工作。七年间,前后上访550多次,行程28000公里。赵克让抱着一线希望,卖掉几斤鸡蛋做路费,从嵩县直奔省城郑州找王秉亭。看到眼前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听着赵克让声泪俱下的倾诉,王秉亭的心颤抖了。他奋笔疾书,向《人民日报》反映赵克让的问题,被《群众来信》摘编刊登。
 
    此事引起了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的关注,1984年11月,赵克让的问题终于彻底得到解决。赵克让眼含热泪说:“河南日报为老百姓办实事,王秉亭是活包公!”
 
    豫西山区渑池县青年叫陈定学,学生时代曾被打成“小反革命”蒙冤受屈1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经写信上访多次,最后都是不了了之。1979年8月,王秉亭收到陈定学来信后,立即写一封充满温暖的回信。陈定学的来信《河南日报》编发了内参,《中国青年报》也编发了“内参”,“内参”转给河南省委后,引起有关部门重视,1979年10月,陈定学持续了14年之久的冤案终于平反!陈定学到郑州见到了日夜想念的王秉亭:穿着一身褪色的中山装,脚上穿着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站在王秉亭面前,陈定学流着眼泪,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王老师,谢谢您!”王秉亭握着陈定学的手,只是“嘿嘿、嘿嘿”地笑了……
 
    甘为人梯护花红桃李不言自成溪
 
    1981年秋天,驻河南某部战士蔡诗华,看到连队附近有一条90度弯道的公路,短期内造成6起人身伤亡事故,蔡诗华写信提出改建道路的建议投寄《河南日报》,王秉亭编发后,被报社评为1981年好新闻一等奖。蔡诗华爱上新闻写作,王秉亭一直关心蔡诗华的成长,给蔡诗华写了100多封信,寄了一次又一次学习材料和书藉。蔡诗华说:“我的写作生涯和出版14部诗集等等,王秉亭老师倾注很多心血和汗水,没齿难忘……”
 
    河南省固始县三尖河乡青年农民赵国发热爱学习,想参加人民日报新闻写作学习班,因家庭困难没钱交学费,王秉亭立即和老伴李爱莲商量支持赵国发学习。王秉亭全家4口人,儿女都在读书,老俩口工资加起来不到100元,靠省吃俭用挤出60多元支持赵国发学习。赵国发1986年被华中信息报社聘为记者,后来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
 
    王秉亭像一束阳光,温暖着广大读者的心,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和爱,用生命书写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精彩的篇章!(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对外开放服务办公室)
 
    作者:河南省周口市商务局尹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