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聊城刘玉杰当选省公安厅监督员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编簸箕椽子的老人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老物件犹如一本历史书,带给人们珍贵的回忆。簸箕、椽子、木桶和笸箩,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说起来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作为曾经重要的人们生活工具,是很多人家不可或缺的一种物品,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各种高科技制品的普及,使用手编簸箕、椽子和钵蓝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然而在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的艾山街道,到现在还有不少村庄仍然保留着手编簸箕的传统手艺。
 
    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九龙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柳编村”。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亓立庚兄弟二人的带动下,那时,人人都有一双巧手,能将一根根柳条编制成结实耐用的簸箕、椽子、笸箩。
 
    近日,笔者驱车前往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南城子坡社区,采访了租住在此的柳编技艺传承人——今年72岁的老人李兴来,听他讲述与柳编技艺的情缘,叹他编簸箕椽子时的娴熟手法,感受他的豁达人生。
 
    一编就是55年
 
    李兴来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柳编技艺。“那时候,传承柳编技艺有‘传男不传女’的家训。我的祖父、父亲都会编簸箕,家里女婿非要让我教他柳编手艺,但我不敢破祖训。这也是我举家迁徙济南钢城的一个重要原因。”李兴来向记者说这些的时候,我来济南钢城已经20多年了,每五天一轮的五个大集是必赶,淳朴厚重的钢城农民还一直沿用簸箕、椽子、笸箩的传统,我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一个簸箕椽子能用十几年,人们舍不得丢弃,就修修补补,一个大集修一天都修不完。说起修簸箕椽子、笸箩,李兴来如数家珍。22岁时,他开始独立做活儿。到如今,他已与柳编技艺结缘45年。
 
    “原先,李兴来的老家是新泰市青云街道办,老家家家户户都编簸箕,制作出来的簸箕、椽子、笸箩结实耐用,泗水、宁阳、肥城、蒙阴等地的人都慕名前来购买。”李兴来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那时候,每编一个簸箕、一个椽子、笸箩能给我记1个或1.5个工分。我起早贪黑,一天能编2个簸箕。在当时,那可不得了啊!”
 
    学会容易学精难
 
    “莱芜和钢城有很多编簸箕、椽子、笸箩的红柳绿柳,但两种柳条的柔韧度不同,红柳编的家具好看,但枝条脆,容易折断,为了让柳条柔软,头天傍晚需要把柳条浸泡在水中,行话称为‘泡条’。将浸泡后的柳条晾一晚后,第二天才能用于编制簸箕、椽子、笸箩。”说着,李兴来从三轮车上抱出一大捆一人多高的柳条向记者展示,“冬天天冷,簸箕、椽子、笸箩编起来不好成型,所以一到冬天,我就不编那么多了。”
 
    “编簸箕、椽子、笸箩这手艺,学会容易,学精难。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簸箕、椽子、笸箩,但编它所用的工具可不少,每个手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家什’!”李兴来老人说。记者发现,在老人拿出的工具中,锥子、镰刀、空心锥子大大小小有十来样。
 
    “编簸箕、椽子、笸箩前,首先要用一种特殊的工具作为辅具,依据所编物品大小严格裁剪柳条尺寸。这是编簸、椽子、笸箩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李兴来老人说。
 
    李兴来老人双手并用,一根根柳条在他的手中翻飞起舞。每插入一根柳条,他都使劲勒紧,使簸箕不留一点缝隙,椽子、笸箩装水都不带漏的。
 
    李兴来老人说,由于簸箕、椽子、笸箩有边沿,一面敞口,所以,敞口处要用韧性很强的薄柳木作“簸箕舌头、椽子把”;在木片里边钻一行小孔,用麻绳连在柳条上,以固定簸箕的形状。李兴来老人边做边讲解簸箕的制作工艺。记者惊叹于李兴来老人的娴熟手艺,更惊叹于制作工艺的复杂精致。
 
    希望技艺能够传承
 
    在李兴来老人的记忆里,家乡的柳编技艺曾红极一时。当时,簸箕、椽子、笸箩、大框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尽管全村家家户户编簸箕、椽子、笸箩,但常常还是供不应求。“村里人编的簸箕、椽子、笸箩大多还被销往外地。”李兴来说。
 
    然而,随着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手工编制的簸箕、椽子、笸箩已经不再走俏,村里还一直编簸箕的也只剩下两位老人了。“昔日的柳编之村盛况已经不复存在,令人惋惜。”李兴来谈到这些时,流露出了忧虑和惋惜。李兴来说道:“编簸箕、椽子、笸箩的工艺较为复杂,但必须有手劲,拿弯椽子把不好掌握;编簸箕没有外出打工赚钱多;编椽子时需久坐,会让人腰疼腿疼、脊柱变形……这些都使柳编技艺无法得以传承。”
 
    柳编技艺在被申报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李兴来只是单纯地想保留着自己的“独门绝技”作为养家糊口的手艺。“这手艺被申报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希望这门技艺能够得到传承。”他说,自己的儿子很愿意跟着他学习柳编技艺,这让他很欣慰。儿子们虽然在城里打工,但一有空,就是会跟自己学习编簸箕、椽子、笸箩,有时还突发奇想地还编一些人们生活装饰用品,技艺有了不小的长进。他坦言,虽然依靠这门手艺赚的钱还是跟外出打工有一定差距的,但他有信心把它做好。“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大的支持,方向有了,信心也有了。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编下去!”李兴来老人说。
 
    李兴来老人是否是最后一批柳编技艺传承人?究竟还有没有人能继续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是个未知数。保存老物件不仅是保存一段历史,更是展现旧文化的一种展示!失而复得,才会让人更加珍惜!
 
    作者:朱玉富,山东济南钢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