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刘菲)“矛盾纠纷犹如火,若不补救酿成祸。调解之要贵防范,消除隐患方和谐。如今进入新时代,世事多元矛盾多。‘枫桥经验’是样板,对标对表须真学……”
近日,山东省东阿县铜城街道卢庄村党支部的会议室很热闹,69岁的聊城市二级人民调解员、铜城街道金牌调解员付茂生正在为大家讲解自己创作的这首《新时代矛盾纠纷调解歌》。
付茂生是东阿县铜城街道朱集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派出所和镇综治办工作,2014年从铜城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岗位退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50年来,他一直醉心“矛盾调解”,心系群众“愁肠万千”,成功地把矛盾纠纷的“法结”、人民群众的“心结”和社会治理的“症结”汇聚融合,绘就出生动美妙的乡村“枫景”。
初心不变,为群众服务再累也是甜
“都退休了,你干嘛还要这样忙忙碌碌、没黑没白、受苦受累?!”
退休后,付茂生被聘为铜城街道15个村的人民调解员。从此,风里来,雨里去,哪里有矛盾,他就出在哪里,哪里有纠纷,他就奔赴哪里,有时吃饭接到电话,他放下碗筷就赶到现场,就连骑行的自行车都换了五六辆。面对妻子、家人甚至亲朋好友的不解和抱怨,但付茂生却说:“退休并不意味着退岗,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和担当。只有铭记自己的职责,才能化解纷争和万家,营造和谐惠民生。我能为大家伙办点实事,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朱集村村民郑甲有两个儿子郑乙、郑丙,均已结婚生子。大儿子郑乙搬离老家另住,小儿子郑丙则与父母生活在同一院内。
郑乙种着蔬菜大棚,其妻开着小型超市,还要接送孩子上学,两人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郑甲外出打工,妻子除了在家接送小儿子的孩子上学,也帮助小儿子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一天到晚也闲不住。
郑乙夫妇看在眼里,心里感觉不平衡,认为父母偏宠小儿子,因此与父母产生了矛盾,经常吵闹,并扬言解除父子关系,对父母活不养、死不葬。村干部曾多次登门调解无果。付茂生知道这一情况后,摸清了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委,准备介入调解。
就在此时,郑乙干活时不慎从大棚顶上掉下来,将腿摔伤了,无法行走,只得卧床养伤。但蔬菜大棚、超市、孩子上学都不能耽误。其妻分身无术,否则便可能造成损失,不能弥补,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忙乱之中。付茂生认为这是一个调解矛盾的好时机。他分别登门做郑甲、郑乙父子的思想工作,反复讲“百善孝为先”“血浓于水”的道理,给郑乙着重讲述了“慈鸟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土”的道理。在双方都消火降温后,付茂生将其聚在一起,苦口婆心、陈述利害,最终化解了双方的纠纷,郑甲夫妇担负起接送孩子上学和管理大棚的双重担子,大儿媳妇则专心经营超市,从此父子两人冰释前嫌,关系得以修复,其乐融融,开始了新的生活。
“调解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找准打开锁住心结的那把钥匙。”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退休调解,50年来,付茂生面对琐碎的纠纷,不拒“小”,不畏“繁”,以细心、耐心和真诚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了一场又一场纠纷,做到矛盾纠纷查不清不放过,纠纷症结不排除不放过,当事人不息诉不放过,滋生隐患不排除不放过,化解群众“万千事”,寻求矛盾“最优解”,使矛盾纠纷不上行、不外溢、不激化,化解在初始萌芽状态。在处理的5000多起“小案件”中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大担当”。
苦练内功,调解是门工作艺术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有的纠纷不能就事论事,得透过表面现象看到矛盾本质,找出背后深层次原因才行。特别是要用群众能接受的方法,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付茂生深有感慨。
“他们能承包,我为什么就不能承包?我要跟村委闹到底!”
卢庄村在进行“三资”清理时,将村周边闲散土地进行了集中整合,并召开村民会议,以竞标的方式,确定了土地承包,并与中标人签订了协议。但没有参加竞标的高某等5个村民,非要以与中标人承包土地的同等价格,继续使用自己原来占有的土地,拒不清理地面的树木。村委则要求高某等人限期将土地退还给村集体,因此,双方发生了纠纷。
一个要继续使用原来占用的土地,一个让其限期将土地退还给村集体。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愈演愈烈。知情后,付茂生第一时间与纠纷当事人面对面沟通交流,进行疏导化解,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同时,据情进行分析研判,认为,高某等5户村民并非只是要求承包土地,还涉及到历史遗留和上届村委的问题,其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和盘根错节的关系,致使当事人不能轻易放弃博弈。如果化解不成,很可能发展成大矛盾,甚至激化外溢,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于是,他联系实际,举办了法治讲座,选取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普法,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讲解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等法律问题,使村民了解到村民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村委具有土地所有权,村民只有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才享有土地的使用权。不按村委要求将随便占有的土地退还给集体也是不合法的。此时,付茂生趁热打铁,对高某等人苦口婆心、因势利导,耐心做思想疏导工作,将“理”说透了,“气”捋顺了,“结”解开了,问题迎刃而解,他们从思想上改弦易辙,放弃了继续占用集体土地的想法,随之清除了地面上的树木,将土地退还给村集体,既避免了矛盾激化升级,又做到了“事心双结”。
“和事佬”绝非是和稀泥,每一次的调解其实都是一次拨云见日的过程,必须找准症结,关注细节,很多时候当事人不经意的话往往会成为解决难题的“钥匙”。因此,要注重倾听,认真分析,找准矛盾症结,对症施策,化干戈为玉帛。作为调解员,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用真诚和善良“赚”到大家的信任,用法理和情理化解大家的心结。让人民群众在有安全感的基础上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付茂生说:“案结、事了、人和,那种幸福能在我心中弥漫很长时间……”
和谐最好,必须敢啃硬骨头
铜城街道孙庄村村干部王某甲因修村街下水道之事与村民王某乙发生争执,被打伤住院。知情后,付茂生介入调查调解,后知悉,二人是叔兄弟,以往关系可以,为什么会发生纠纷,通过询问双方当事人,部分村委会成员和知情群众了解到,王某乙听说村里要整修村街下水道,认为自己赋闲在家,想揽下这活自己干。对此,王某甲并不知情,把活让村民王某丙干了。王某乙眼不见,心不烦,看着这活让别人干了,便从心理上对王某甲产生怨恨。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好处的事要让自己人干,可王某甲却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向一家人,胳膊肘子往外拐。于是,便故意找茬和王某甲发生了争执,并动手打伤了王某甲。
这起纠纷发生的原因虽在王某乙,但王某甲并不想对王某乙苛意追责,只是想通过对其批评教育,使之在思想上认错悔错,行动上改错,今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但王某乙却执迷不悟,对别人的批评劝告油盐不进,横竖不听,既不主动向王某甲认错,更不道歉,最令人不解的是,在一天夜间酒后在大街上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漫骂王某甲。
对此局外人不知情,胡乱猜测,人云亦云;知情人不理解,表示愤慨;多数人袖手旁观,等待结果。此时此刻的付茂生焦急万分,力破僵局。经过分析研判,他敏锐地找准问题的症结,那就是王某乙自恃高明,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从法理、人情、社会影响等角度入手,对其入情入理进行严厉批评,并通过角色转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终于使之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寻衅滋事的严重性,主动登门向王某甲赔礼道歉,并自觉为王某甲支付1000元的住院费,从而得到王某甲的谅解。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纠纷,在付茂生真诚而又耐心的调解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有些纠纷往往是由复杂、多样的原因造成的,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往往治标不治本,调解员要有耐心,将以前的恩怨是非逐一消解。
“多年来,我调解的案子多的是。我的原则是能调解的尽量调解,毕竟打官司是有成本的,对簿公堂是伤感情的,关系一旦‘鱼死网破’很难修复,一辈子就成仇人了。”付茂生说:“这些看以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麻烦,成为危害社会平安的‘杀手’。每一起未调解好的矛盾纠纷,都是申请人心中的一份牵挂,甚至是心结,我们不单要调解纠纷,更要做到案结事了,让当事人解开疙瘩,放下过往,好好生活。对那些案情复杂或陈年积案必须靠真心、细心、恒心化解掉。”
“成功”秘决,学用并举永不休
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调解,一年又一年默默的坚持,让付茂生渐渐“火”了起来,提到付茂生,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称他是“法律明白人”、“调解专家”,上门求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铜城街道专门成立了“老付调解室”,授予付茂生“金牌调解员”以及聊城市最高级别的“二级人民调解员”称号。他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调解先进工作者,被东阿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人才,被《聊城日报》评为群众身边的形象大使,并在聊城市调解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作典型发言,被东阿县司法局推荐参与“聊城市十大法治人物”评选。
“您的成功秘决是什么?”“出名”后,《法治日报》、《聊城日报》、聊城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媒体纷纷采访报道,大家也不约而同地问道。
“几十年了,如果非要说个秘决,就是‘金头’‘铁嘴’‘蛤蟆肚子’‘飞毛腿’。金头,就是不管简单事、棘手事,多难也得管,要理直气壮;铁嘴,就是要讲法律、讲道理,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步步深入;蛤蟆肚子,就是指肚量大,肚子里除了装很多法律知识、政策法规、先进经验、成功案例外,还得装气,当群众的出气筒;飞毛腿,就是讲究‘快’,发生矛盾时要第一时间赶到,处理时要干脆果断,不拖泥带水。”及时就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付茂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调解经验。
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年,付茂生在工作实践中,意识到老百姓不学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是产生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他除了调解纠纷、接受咨询外,法治宣传也是付茂生的主业。他定期整理归纳处理过的典型案例,每到重大时间节点以及受到邀请时,便到村里开设法治讲座,用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进行讲解,当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员”。近几年来,他还根据调解工作实际,编写出言简意明、易于记忆的顺口溜发表在省市媒体,如《新时代矛盾调解歌》《东阿县“3+N”模式礼赞》《学用法典正言行》《对标学用调解法》《人民调解员》等,他就像一只不停结网的蜘蛛,联系节点,延伸触角,让普法这张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有效提高了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增强了做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实现这一工作目标。他针对不托底的事,不放心的事,不牢靠的村庄,常开展地毯式摸排,及时就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从“矛盾不上交”向“少发生”或“不发生”转变。如今,铜城街道办事处特别是付茂生“管辖”的15个村庄“枫景”美丽亮眼:刑事案件为零,治安案件几近“绝迹”,村民们幸福地说,吵架声没了,埋怨声跑了,现在生活岁月静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今年69岁了,但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在,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定会把调解工作干到不能动为止!”说到这,付茂生眼中闪烁着光芒,言语十分坚定。(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司法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