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四月的黄河入海口,柽柳抽出新绿,枯黄的芦荻间隙里长出了绿油油的苜蓿草。水草深处鱼游鸭嬉、鸥鸟低旋,传来啾啾鸣叫,一派生机盎然。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省东营市公安局自然保护区分局民警赵立文像往常一样沿着土路巡逻,远望着电线杆顶的鸟巢。
“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巢,这个季节是它们最警觉敏感的时期,它们孵蛋、哺育幼鸟,一旦受到惊扰,极有可能弃巢而去。打击偷盗猎违法犯罪,为它们创造安心的环境,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赵立文介绍道。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湿地,区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上级别的鸟类有91种,每年有600万只鸟类在此栖息、繁殖、迁徙,这里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为更好地保护黄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2009年,东营市公安局在这里设立了治安管理办公室,后来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分局,从最初的8名民警辅警发展到现在的34人。15年里,赵立文和同事见证了这里的风景越来越美,治安环境越来越好。
在保护区有一个“尖兵前哨”,就是核心区警务室,守护16万亩新生湿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6名民警轮班守护,负责15公里长的土坝,巡逻完毕大概需要3个小时。这个警务室自2014年建成后,切断了不法分子进出核心区的通道,资源破坏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有一年国庆节期间,民警张帅和李兴瑞发现一名背着筐子的男子潜入核心区偷猎,男子见自己被发现后立即逃跑。一人高的荆棘、泥泞的水洼增加了追捕难度,直到跑出3公里后,民警才将这名男子抓住。此时的大家早已满身泥泞,腿上布满了荆棘划破的伤口。
还有一次,在巡逻中,民警杨华章听到从芦苇丛中传来阵阵哀鸣声,走近发现是一只颈部有明显伤痕的疣鼻天鹅,受到惊吓的天鹅对人异常警觉。杨华章蹲在一旁,经过连续3个小时的耐心抚慰,终于得到天鹅的信任,将其护送到自然保护区鸟类救助服务中心。
杨华章回忆,早些年,由于远离市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里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吃水要到附近去取,水是咸的,水质混浊,而且手机经常没有信号,进了保护区就等于和外界断了联系。如今,生活上便利了,但是除了白天可以见到游客,一到晚上,方圆十几公里见不到一点灯光,“白天警看警,晚上数星星”成了他们工作最真实的写照。
“多年来,我们都多多少少练就了一些‘本领’,不少民警辅警学会修车、修电器、疏通管道、烧锅炉、种菜、做饭等,有的队员成了鸟类医生。”自然保护区分局局长杜金奎说。
艰苦偏远的工作环境,磨砺了自然保护区分局民警辅警的意志,激发了他们奋进的步伐。他们在核心区、边界地带等案事件易发区设立监控探头30余个,在辖区制高点安装鹰眼,形成基本覆盖保护区的动态监控网络,研发黄河口大数据智慧防范管控平台,发动部门行业力量、民间组织建设生态警务联盟,为防范打击各类案件提供了重要支撑。去年以来,他们快速打击非法狩猎案事件20余起,没收狩猎工具60余件,救助各种鸟类30余只。近5年来,自然保护区分局实现了刑事案件“零发案”、道路交通“零事故”、生态环境“零污染”、队伍建设“零违纪”。
如今,随着生态治理的深入实施和治安环境的持续优化,保护区野生鸟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187种增至2023年的373种,海内外游客数量正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自然保护区正成为东营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拉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山东省东营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