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法院蓝村法庭:
打造“互联网+社区”诉源治理新模式
绘法治新“枫”景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基本治理单元,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典型样本。近年来,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蓝村人民法庭作为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前沿阵地,创建“互联网+社区”一站式诉讼服务工作站,开启诉源治理新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力量。
一站式服务,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原告、被告,能听清吗?”
“可以。”“没问题。”
在蓝村法庭驻王演庄社区诉讼服务工作站,一起遗嘱继承纠纷正通过互联网法庭开庭。远在两省的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举证质证,不到一个小时,这场同步录音录像的互联网庭审当庭宣判。当事人“隔空”表示服判息诉,一场“云庭审”画上句号。
2020年初,蓝村街道创新推出“1165”社会治理模式。为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蓝村法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积极融入“1165”工作机制,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原有的硬件设施,以“不增编、不建房、重实效”为原则,以“一部电脑、一根网线”为标配,接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山东移动微法院,在社区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工作站,群众在社区即可网上立案、在线诉讼。工作站设立诉讼服务窗口及互联网庭审工作室,充分发挥街道、社区、村居三级政法员熟悉民情、贴近群众的优势,指导政法员开展诉前调解、法律咨询、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等工作,把诉讼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工作站运行以来,免费指导网上立案380余人、免费代写诉状270余份,仅立案环节就为群众节省律师费20余万元。
多元式解纷,推动纠纷前端化解
“真的没想到,一分钱没花,没出社区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太感谢了!”拿到被拖欠的劳务费,为7位工人讨薪的包工头程先生长舒一口气。何某某拖欠吴某、刘某等7人11万元劳务费一年之久,在社区看到诉前调解宣传栏的程先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工作站。接待他的是王演庄社区政法员于锡中。于锡中在蓝村法庭法官指导下,多次与当事人沟通,最终何某某当场支付所欠劳务费。看到工人拿到钱开心的笑容,于锡中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是“互联网+社区”一站式诉讼服务工作站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蓝村法庭贯彻“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在前、法院裁判终局”工作思路,通过在法庭设立非诉讼纠纷解决流程和优点宣传展板、在法院及党政工作平台进行宣传等多种方式,向群众释明各类解纷方式的优缺点,引导群众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为了提升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实效,法庭对66名政法员开展法律培训和业务指导,为辖区培养了一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即墨法院在全省率先开展要素式调解,编写《诉前调解要素指引》,明确12类常见纠纷的调解要素、格式化调解笔录,向社区发放,为基层矛盾调处提供标准化指南。近年来,工作站诉前化解纠纷642件。
立体式普法,助力基层良法善治
群众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守法用法。社区互联网诉讼服务工作站处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社会治理的第一线,具有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在发挥诉源治理作用的同时,还延伸法治宣传职能,为法院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普法工作提供有力阵地。
“小伙子,你手中的宣传册能不能多给我几份?我想带给家里人看一看,学一学。”蓝村法庭联合蓝村街道壮武社区在前白塔村开展的普法宣传活动现场,一位大叔在听完蓝村法庭干警介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后问道。
法庭与工作站联动,通过法德讲堂、巡回审判等,开展线下普法,营造“亲人善邻、和睦融洽、崇德尚法”的氛围,促进乡村和谐文明发展。为了给群众提供更高效、便捷、精准法律服务,法庭还选派法官与政法员加入辖区各社区微信群,线上为群众答疑解惑。工作站成立以来,开展线下普法宣传20余次,10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村居干部依法治理能力和群众法律素养显著提升。(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