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退休人员去世后,剩下的养老金如何处理?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山东东阿专职人民调解员付茂生:永不退休的“和事佬”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徐宪彤 王立刚 刘菲)“矛盾纠纷犹如火,若不补救酿成祸。调解之要贵防范,消除隐患方和谐。如今进入新时代,世事多元矛盾多。‘枫桥经验’是样板,对标对表须真学……”近日,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铜城街道某村党支部的会议室里热闹非凡,69岁的铜城街道金牌调解员、二级人民调解员付茂生正在为大家讲解自己创作的《新时代矛盾纠纷调解歌》。

  付茂生是东阿县铜城街道朱集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派出所和镇综治办工作,2014年从铜城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岗位退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50年来,他一直醉心“矛盾调解”,心系群众“愁肠万千”,成功地把矛盾纠纷的“法结”、人民群众的“心结”和社会治理的“症结”汇聚融合,绘就出一副生动美妙的乡村枫“景”。

  “红心”激荡,群众服务再累也是甜

  “都退休了,你干嘛还要这样忙忙碌碌、没黑没白、受苦受累!”

  退休后,付茂生被聘为铜城街道15个村的专职人民调解员。从此,风里来,雨里去,哪里有矛盾,他就出在哪里,哪里有纠纷,他就奔赴哪里,有时吃饭接到电话,他放下碗筷就赶到现场,就连骑行的自行车都换了五六辆。面对妻子、家人甚至亲朋好友的不解和抱怨,他说道:“退休并不意味退岗,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和担当。只有铭记自己的职责,才能化解纷争和万家,营造和谐惠民生。我能为大家伙办点实事,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甲和乙是铜城街道某村前后隔街的邻居。甲的生活污水从家中通过街道流到乙的屋后,因为没有下水道,长期囤积在乙屋后的低洼处。乙房内地面下陷,认为是甲的生活污水在屋后长期积存所致,双方因此产生纠纷殴斗。村“两委”多次调解无果,双方互不相让,非要论个是非输赢,乙也曾多次到街道办事处、县信访局反映情况,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了解这一情况后,付茂生深入该村,先后与村“两委”干部、街坊邻居、双方当事人座谈,连续十几天调查、分析、研判、盯靠,苦口婆心、入情入理、不厌其烦地调解。“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每天因为我们的事奔波劳累,这份感情和执着让我们汗颜。”最终,两家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调解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找准打开锁住心结的那把钥匙。”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退休调解,50年来,付茂生面对琐碎的纠纷,不拒“小”,不畏“繁”,以细心、耐心和真诚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了一场又一场纠纷,做到矛盾纠纷查不清不放过,纠纷症结不排除不放过,当事人不息诉不放过,滋生隐患不排除不放过,使矛盾纠纷不上行、不外溢、不激化,化解在初始萌芽状态。在5000多起“小案件”中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大担当”。

  “灵光”闪现,调解是门工作艺术

  “‘劈柴要顺纹,错纹累死人。’有的纠纷不能就事论事,得透过表面现象看到矛盾本质,找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行。特别是要用群众能接受的方法,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教人。”付茂生深有感慨地说道。

  某村甲乙两家是世代相傍的邻居,村东的承包土地也紧挨着,以往祖辈相处关系融洽,和睦相处。只是由于十多年前,甲某翻建房屋时抬高地基引起矛盾,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直至情绪激动,发生肢体冲突,心怨就此结下。前不久,甲地头上的树成材卖了,但他为赌气不刨树疙瘩,在上面又长出了小树,想起陈年旧账的乙某一不做二不休,顺手将小树毁掉。双方矛盾加剧升级,场面眼看无法收拾,村干部立即找来了付茂生。付茂生对这个矛盾纠纷未急于调解,而是追根溯源,弄清来龙去脉,找准矛盾症结。他分别与村干部、双方当事人进行座谈,还亲自到现场实地察看。经过以案释法、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教育劝导,终于使这起僵持了十多年的矛盾纠纷得以圆满化解,避免了矛盾纠纷激化升级或恶性案件的产生,既解了“法结”,也解了“心结”,双方当事人脸上均露出满意的笑容。

  “和事佬”绝非是和稀泥,每一次的调解其实都是一次拨云见日的过程。必须找准症结,关注细节,很多时候当事人不经意的话往往会成为解决难题的“钥匙”。因此,要注重倾听,认真分析,找准矛盾症结,化干戈为玉帛。作为调解员,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用真诚和善良“赚”到大家的信任,用法理和情理化解大家的心结。让人民群众在有安全感的基础上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付茂生说:“案结、事了、人和,那种幸福能在我心中弥漫很长时间……”

  “平安”最重,必须敢啃硬骨头

  “他们凭什么不给我租赁款?我要跟他们闹到底!”

  铜城街道A村在2015年整修街道时,租赁鱼山镇B村甲某的挖掘机施工。谁知,干了40个小时后,甲某因事离开又找来铜城街道C村的同行乙某给A村接着干。施工结束后,甲某一次性在A村结算领取了整个工期的挖掘机租赁款。但时过7年,因没得到钱,乙某便到A村讨要他76个小时的挖掘机租赁款。A村已把挖掘机租赁款全部付清,当时又是甲某让乙某来的,所领款项如何分配,这是甲某和乙某两人之间的事,A村岂能再付款于乙某?

  一个讨要,一个拒付,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且越争情绪越激动。事后,乙某便一纸诉状将A村诉到法院。了解这一情况后,付茂生积极介入调解,经过调查取证,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原了事实真相。他首先让当事人克制冲动,平稳过激情绪,然后针对矛盾症结,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按照法律分清是非的办法,使乙某认识到,冤有头、债有主,自己讨债要找甲某,而不能再找A村讨要。乙某这时恍然大悟,自知理亏,于是主动向A村道歉,并到人民法院撤诉。至此,这起即将对簿公堂的“硬骨头”终于成功“软着陆”。

  “多年来,我调解的案子多的是。我的原则是能调解的尽量调解,毕竟打官司是有成本的,对簿公堂是伤感情的,关系一旦‘鱼死网破’很难修复,一辈子就成仇人了。”付茂生说:“这些看似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麻烦,成为危害社会平安的‘杀手’。每一起未调解好的矛盾纠纷,都是申请人心中的一份牵挂,甚至是心结,我们不单要调解纠纷,更要做到案结事了,让当事人解开疙瘩,放下过往,好好生活。对那些案情复杂或陈年积案必须靠真心、细心、恒心化解掉。”

  “成功”秘决,学用并举永不休

  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调解,一年又一年默默的坚持,让付茂生渐渐“火”了起来,提到付茂生,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称他是“法律明白人”“调解专家”,上门求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铜城街道专门成立了“老付调解室”,授予付茂生“金牌调解员”,同时他被聊城市司法局评定为“二级人民调解员”。他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调解先进工作者,被东阿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人才,被《聊城日报》评为群众身边的形象大使,并在聊城市调解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作典型发言,被东阿县司法局推荐参与“聊城市10大法治人物”评选。

  “您的成功秘决是什么?”“出名”后,《法治日报》、《聊城日报》、聊城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媒体纷纷采访报道,大家也不约而同地问道。

  “几十年了,如果非要说个秘决,就是 ‘金头’‘铁嘴’‘蛤蟆肚子’‘飞毛腿’。金头,就是不管简单事、棘手事,多难也得管,要理直气壮;铁嘴,就是要讲法律、讲道理,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步步深入;蛤蟆肚子,就是指肚量大,肚子里除了装很多法律知识、政策法规、先进经验、成功案例外,还得装气,当群众的出气筒;飞毛腿,就是讲究‘快’,发生矛盾时要第一时间赶到,处理时要干脆果断,不拖泥带水。”及时就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付茂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调解经验。

  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年,付茂生在工作实践中,意识到老百姓不学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是产生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除了调解纠纷、接受咨询外,法治宣传也是付茂生的主业。他会定期整理归纳处理过的典型案例,每到重大时间节点以及受到邀请时,便到村里开设法治讲座,用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进行讲解,当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员”。近几年来,他还根据调解工作实际,编写出言简意明、易于记忆的顺口溜发表在省市媒体,如《新时代矛盾调解歌》《东阿县“3+N”模式礼赞》《学用法典正言行》《对标学用调解法》《人民调解员》等,他就像一只不停结网的蜘蛛,联系节点,延伸触角,让普法这张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有效提高了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增强了做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实现这一工作目标。他针对不托底的事,不放心的事,不牢靠的村庄,常开展地毯式摸排,及时就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如今,铜城街道办事处,特别是付茂生“管辖”的15个村庄枫“景”美丽亮眼:刑事案件为零,治安案件几近“绝迹”。村民们幸福地说:“吵架声没了,埋怨声跑了,现在生活岁月静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今年69岁了,但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在,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定会把调解工作干到不能动为止!”说到这,付茂生眼中闪烁着光芒,言语十分坚定。(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