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退休人员去世后,剩下的养老金如何处理?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山东青岛黄岛法院善意执行为企纾困 “两难”变“双赢”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司法实践中,如何通过个案办理的“小切口”汇聚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大动能”?如何将“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落实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各项执法办案工作中?请看青岛黄岛法院执行法官手记——
 
  “我们把店面进行了重装升级,营业面积扩到了1000多平米,这几天刚刚重新开业,新老客户一下子都回来了。”“店里现有员工33人,我们齐心协力,终于苦尽甘来,之前的工资都已经结清,现在的工资也可以正常发放了。”看到店主梁某从曾经的愁眉不展到现在的欢欣鼓舞,我和同事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一次次调研、协商、释法明理促成的和解,终于因为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的“双赢”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梁某和这家餐饮店的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
 
  2020年,梁某的餐饮店因疫情等原因经营困难欠付商场租金被诉至法院,法院判令餐饮店支付商场租赁费等52万余元。因餐饮店未按时履行义务,商场依法申请强制执行,进入执行程序后该案由我承办。为及时兑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法院依法冻结了被执行人的账户余额20万元,并到商场传唤梁某到法院接受调查。
 
  在商场,我见到了满面愁容的梁某和她店里茫然的员工,“安法官,这几年店里入不敷出,我的房子、车子能抵押借款的都抵押了,也没办法再融资了。公司账户上只有20万,这是用来给几十个员工发工资的,要是被划走,我们就只有关店走人这一条路了……”
 
  随后,申请执行人也打来电话,“安法官,被执行人账户上冻结的20万先付给我们吧,我们是外资企业,管理层希望法院加大执行力度,尽快执行到位,同时我们申请对被执行人采取限高、失信等措施。”
 
  一方面是餐饮店闭店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方面是商场经营管理中确实存在的压力,是按申请人的要求用足执行措施,还是给被执行人留一点喘息的时间“放水养鱼”?这道执行难题赫然摆在眼前。
 
  为尽可能突破“两难”局面,我和团队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再次走访。一是深入了解被执行人店铺投资规模、日常营收、员工工资等实际情况,评估其履行能力。二是听取申请执行人的执行要求,设身处地寻求最大程度保障其胜诉权益的最佳方案,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经走访调查,梁某的餐饮店已正常运营8年,在新区有3家连锁店,因管理规范、运营成熟享有较高知名度,在消费者中拥有良好口碑。同时,该店此前没有涉诉纠纷,有良好的经营状态和商业信誉。综合分析看,具备长期运营的潜力。梁某也表达了和解的强烈愿望,“我们并不是故意不履行,是履行和生存确实两难,希望给我们赢得生存的时间”。
 
  综合考量之后,我提出了由被执行人先支付10万元,其后每月支付5万元,至执行案款付清为止的和解方案。
 
  然而,这个方案一开始却遭到了申请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既然法院判决了,被执行人就必须无条件履行,况且,执行和解方案长达9个月,万一被执行人中途毁约,自己可能连20万都拿不到。
 
  我把调查情况全面反馈给申请人,并反复沟通请其慎重考虑,是“只要被执行人现在仅有的20万,闭店后该铺位重新招商”,还是“给被执行人生存时间以实现20万+,既稳定商场的客户资源也巩固双方长期合作基础”。就此,申请人专门开会研究,凭借专业市场研判,最终接受了和解方案。
 
  目前,被执行人已将执行款全部履行完毕。
 
  此次回访结束前,我问梁某对未来发展有没有信心,她说:“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更对新区的发展环境有信心!”
 
  寻求司法护企的“最优解”,既要着眼中心服务大局,提升把握司法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又要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的不利影响,还要狠抓“公正与效率”主线,用好调查研究法宝,不断提升办案质效,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办案法官:山东省青岛市黄岛法院执行局“青锋突击队”队长 安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