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吉林长白县法院八道沟法庭年度纪实|法治进程中的坚守与前行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访谈 > » 正文

乡村木匠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乡村木匠
 
  散文(朱玉富)
 
  岁月无痕却沧桑有迹,回首走过跌跌撞撞的经历,总有一些往事留在记忆的胶片里,那些沉淀的精髓,牢牢地占据着心灵最敏感的神经,触景生情便一触即发。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联产承包还没有开始,因此那时候的“技术”还是比较单一,在那个‘将艺’难缠的年代,有一门手艺,就预示着‘将来’的一切有所保障。
 
  记得在70年代的时候,在家乡济南市钢城区艾山罗汉峪村民间主要有铁、石、泥、塑、木、技(架子工)、窑、冶八大将义,要说最让人羡慕的就是与咱庄户人家最贴近的木匠。拿着干的(工钱)吃着湿的(饭菜)不说,还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再说句最直接、最实际的话,就是给那小木匠说个媳妇,只要姑娘听说是个有手艺的木匠人,就算人长的有点丑,也绝对是满脸堆笑的主儿,俊吧中看不中吃,不结婚看俊吧,结婚后是实际。因为姑娘知道“嫁个木匠郎,吃饭穿衣不用忙”的古训是绝对没有错误的。可见,木匠的确是个既文明好听又实惠受用的好职业了,因此当时的年轻人学手艺一般都是首先选择木匠。木匠又叫木工,通常是用墨线、锛、凿子之类的工具帮着村里人做些日用的家具、门窗框架,或其他木制品的人。和铁匠、石匠相比,木匠人数要多一些,皖北乡村几乎每个村子里都会有几个木匠。山东鲁中乡村的木匠,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大多数是祖传,木匠师傅技术不轻易外传,如果祖上没有人做木匠,其他人也就不好意思去学做木匠活,谈学木匠往往让人耻笑。木匠们的工具,包括斧头,刨子,锛,锯子,墨斗,弯尺,凿子等等,都是自己投资买来的。有的木匠,做好几年木匠以后还难把工具制齐。所以,木匠们的工具非常金贵,收拾得也很仔细,整齐的放在一个竹篮里。竹篮的四周,装有放工具的固定架,凿子刨片小斧头等等,挂在固定架上,互相不碰撞,不损坏刀刃。而比较长的锯子,则挂在篮边上,井井有条。有人请干活的时候,木匠们就身背装有工具的木篮前往。
 
  在村子里,木匠是比较受人尊重羡慕的行业,因为他们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联系,小到家庭生活中的桌椅板凳,大到农业生产上的犁耧锄耙,那一样不是木匠制造的呢?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屋,也与木匠的劳作密不可分。所以家乡鲁中乡村的农民们就像尊重教书先生们一样尊重木匠。即使是在过去的生产队时期,生产队长也高看他们一眼,很少让他们下地干活。因为生产队的集体农具,比如胶轮车、地排车、耧、犁、耙也有使坏的时候,而要修理这些农具,又离不开木匠。木工是个很辛苦的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还没有电锯、电刨等机器,做木工活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碰到粗一点的木头,木匠们就把它们绳捆索绑在一棵大树上,拿来大锯,一边一个人,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有节奏的“哧啦、哧啦”地拉锯,细碎的锯末在空中飞扬,象初冬前的第一场小雪。来来回回拉上一阵子,粗木头就成了两半,再分别从中间锯开,就成了四瓣、八瓣。随后而来的推刨也是人工操作,薄薄的刨花散落一地,象木头开出的花朵。经过一番精心操作,原本圆滚滚的木头变成各种各样的家俱和工艺品。
 
  乡村木匠基本上是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他们的家庭就是他们的工厂。生产方式一般是自产自销。一件家具或农具做好了,木匠不是立即拉到集上去卖,而是要等到逢会才去销售。寨子、城子坡乡村集市每逢春冬两季都有很多庙会。庙会实际上就是个物资交流和农副产品的展销会。届时木匠们都会起个大早,把自己的产品拉到庙会上的木料行销售。木料行一般设在背街上,各式各样的家具都在这里展销。游人如织,购买者在琳琅满目的木料行里穿梭往来,精心挑选着自己称心如意的产品。只要是做工精细,质量良好,美观大方的产品不愁没人问津。所以那些优秀的木匠们都会揣着鼓囊囊的票子,喝得满面红光的高兴而归。
 
  木匠们也有以销定产的,这多半是被请做嫁妆时候才这样。女儿出嫁是件大事,嫁妆又是反映娘家实力的风光事,马虎不得。而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女儿婚期尚远,嫁妆不急需用的,主人就让木匠仍在自己的家里做,请做嫁妆的主人说好做那几样嫁妆,什么样式的嫁妆,交货日期和工钱等等,类似现在的订货合同一样,然后木匠就按照这个订货合同作业。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人家提供木料,让木匠按照自己的木料打造嫁妆;一种是主人家没有木料,或木料不够的,主人就说,您看需要那些木料就自己配吧,最后咱从价格上算起,反正不能让您吃亏。如是前一种情况,工钱就相对便宜些,木匠仅收个加工费而已。如是后一种情况,工钱就稍微贵一些,因为如遇到木匠没有的那种木料时,他也需掏腰包来买的。嫁妆做好后,木匠就会通知主家把它们拉回去。主家来拉嫁妆的时候,除带足工钱外,还要带上烟酒肉之类的东西以示酬谢。因此,农村人褒贬木匠是吃了湿的,拿着干的,(指管吃管喝,还要拿着工钱)
 
  木匠和泥瓦匠多有配合,这主要体现在农民们在建房的时候。除了房屋的门窗需要木匠制作外,砍房梁也需要木匠来做。砍房料就是将准备的木料经过木匠的砍伐,做成梁头、杈手、檩条等。房屋上梁时许是木匠们最风光的时候了。上梁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活计。木匠师傅先把房梁用绳子系好,等他们爬上砌好的墙顶后,就吩咐下面的人将绳子头扔给他们。木匠在上面用力拉,下面的人往上擎。擎到手够不着时,就用叉子继续往上擎。房梁上好后,在梁的正中早已贴上了红纸黑字吉言:上梁大吉。同时,木匠将一串小鞭系在房梁上点燃“劈劈叭叭”地响着,引来好多大人小孩来看热闹。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木匠们也跟着进入到了电器时代,成为电铇子和电锯时代。现在,木器厂做的家具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村人也都知道成品家具不结实,换成了实木、红木家具,门窗业换成了塑钢、铝合金和铁门。没有了家具做,木匠也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只好和别人一样,外出打工或是躬身垄亩。木匠只好无奈地跟随当地的建筑队或支盒子板和帮笼子拉钢筋,改行谋生另辟巧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