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魏如锋)2023年4月,吉林省敦化市人民法院在省州法院的指导下,开始探索审判辅助集约化改革,经过近一个月的前期准备,2023年5月,正式成立审判辅助事务集约管理中心,对全流程审判辅助事务进行梳理,在不增员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效实用、深度集约、精细管理”的改革工作思路,建立了1+5>6=实的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办理场景,即一个中心:审判辅助集约办理中心,五个平台:诉前调解平台、诉讼保障平台、集约送达平台、诉后服务平台、质量监管平台,有序推进审判辅助事务组织架构重塑和业务流程再造,深度释放无纸化办案红利,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个人包干向专人专岗”“人工检查向智能监管”的转变,推动办案质效稳步提升。
2023年上半年,案件平均审理天数15.4天,同比减少3.4天;敦化法院受理诉讼案件2488件,结案2240件,同比上升2.4%。审判质效数据综合排名居全州法院首位。
一、突出靶向指导,紧扣改革主线精准谋划
院党组结合集约化改革要求,重视选题定向,研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坚持“大场景”“小切口”。组织全体员额法官召开座谈会5次,找准制约集约化改革的统一送达、集约排期、证据调取、上诉流转等12个关键问题,着眼于减轻法官事务性负担,以健全工作机制、重塑工作流程为突破口,通过集约化改革撬动审判工作效能整体提升。坚持“把大局”“观趋势”。注重把握集约化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以“成熟一个剥离一个”为原则,立足审判工作实际,分阶段分批次整合辅助事务。改革之初,完全剥离送达事务、庭审保障事务,7月以来,剥离上诉、归档、生效证明等审后事务,实现了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工作新格局。坚持“抓重点”“破难点”。在改革过程中,人员管理成为了推进集约化走深走实的瓶颈问题,特别是书记员集约管理后,忙闲不均、优劣不均问题凸显,敦化法院围绕激发效能、释放活力的目标,探索建立书记员工作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办公软件后台数据实现对辅助人员工作量的智能把控,每月对辅助人员进行评级,并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截至目前,共进行3次考评,对1名考评末位人员进行岗位约谈,形成了绩效优先、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综合管理机制。
二、突出专人专责,聚焦改革目标精细管理
敦化法院将审判团队的书记员重新整合,按照人岗相适、统分结合的原则,分设集约送达组、诉讼保障组、诉后服务组,并制定《审判辅助事务集约管理中心操作规程(试行)》,细化管理流程和注意事项,准确划分审判团队和审判辅助事务的责任界限,将审判辅助事务工作职责、细则、流程图上墙公示,以制度促规范。完善“首次集约、节点转化、末端精简”卷宗归档方式。立案阶段所有纸质材料移送归档扫描,仅将电子卷宗移交审判团队;案件审理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纸质材料,统一节点扫描编目归档;案件结案后,书记员归档材料简化到不足10页,有效提高了卷宗归档效率,卷宗归档用时压缩到1.5个工作日。全面实现“线上流转”送达模式。敦化法院深度应用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和智能送达平台,在完成排期后2小时内确认完成民商事案件的送达号码,电子送达运用率达81.8%;确需线下送达的,送达人员严格落实送达跟踪、送达回填,综合送达成功率达91.69%。创新“流程化模块化”外勤工作。确定每周一个工作日为外勤工作日,集中调取案件证据材料,现场寻找当事人。将案件审判期间的外勤工作与执行外勤工作统一管理,建立“大外勤”工作模式,有效减少重复外出次数,提高外勤工作效率。
三、突出质量为王,聚焦改革定位赋能增效
敦化法院紧紧围绕“优化资源、精简流程、提升质量、强化效率”的改革理念,根据审判流程的不同环节,将辅助事务分为若干个工作模块,制定模块化工作自检表,改变“一审一书”粗放式管理的传统模式,转为统一标准、统一监督、统一问责的精细化管理,压减非必要性辅助事务4项,试运行工作标准3项,辅助事务集约管理后,辅助事务耗时减少50%。法官从“干全程”“管全面”向专注审判核心事务转变,回归审理者、裁判者本位。探索开展民商事案件要素式审理方式,对金融借款纠纷、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纠纷等实行要素式集中管理,在立案时引导原告填写案件要素表,在送达时指导被告对要素内容进行确认,提前梳理案件争议焦点,提高庭审活动的针对性,促进简案快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审判团队,辅助性事务集约管理带动了整个民商事审判质效的提升。
敦化法院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流程重塑,将更多的事务性工作集中在诉讼前端处理,形成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司法辅助事务管理模式,寻求“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双赢。(吉林省敦化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