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感怀
散文(朱玉富)
岁月荏苒,寒冷默迁。不知不觉中,又到了寒冷的风口。四季分明的季节送来冬天的味道,轻轻抖落秋日的喧嚣;转眼又是一个节气的轮换,冬至,一个离寒冷越来越近的节气。不知为何,有一点想写的冲动,提起笔来,心中无限感怀....“冬至在头冻死牛”。柔韧的宣纸浸透了几千年的文化,厚厚的诗书里氤氲着散不尽的药香。几树绿叶还在寒风中摇曳,深切的期盼里纷飞着洁白的雪花。尚未冻结实的土地里留存着第一场雪的痕迹,一树依然艳红的柿子恋恋不舍赤条条的枝头。
一向对节气不曾敏感的我,因为疫情的蔓延,独感今年的冬至更加寒冷。不知道冬至能否把奥秘克戎封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因此,今年的“冬至”是我一直埋藏在自己的心中最后一个节气的光临。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时回。因此,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让人领略冬至极寒的气节,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季节变化的感慨与回味,冬的严寒与夏署的酷热行成一个截然不同的对比,一年四季的轮回,使我们经受太多的时空变换,从温暖宜人的春季,到酷暑连天的夏季,从秋高气爽的秋季,到严寒冰雪的冬季,我们无不感慨岁月的磨砺。
冬至冷在头,冻死田里牛。冬至,是四季中最特别的一个节日,它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考验,它是春天气息的先遣者。一年四季的光临与轮回。面对冬至,只知道2022也已经接近岁末了,剩下的些许日子都是对即将到来的平安夜和圣诞节准备的了,2023年的到来,随着疫情的消失,我们或许也都准备好了!
此时此景,我忽然想到了杜甫的《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很多感怀触伤我的心灵......喜爱冬至,钟情初冬的静谧,每每有感而发的情绪总是在这一时刻无法阻挡地来到,也终于在这份宁静中,将自己完整释放,把不快封存;再将欢愉的记忆贴上精致标签,欣赏时要提醒自己,幸福的摇曳就在身边守候。
“百花开而春至,百川汇而夏至,百草黄而秋至,问候来而冬至”,冬至前日收到远方好友的一条短信,这才惊觉,归去来兮,冬至已至,转眼之间,又是一年。
相传冬至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冬至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家乡鲁中艾山这边似乎是冬至要喝老母鸡汤。我本也想入乡随俗,但半天没找到卖老母鸡汤的饭店,只好选择一家大肚水饺店买了一盘饺子。坐在桌边,吃着香喷喷的饺子,看着渐渐蒸腾起的热气,忽然就想起了那些逝去的时光,想起藏在岁月里的一些细节。为了一个红枣爬树,为了一块橡皮擦赌气,为了一本小说在课堂上走神,为了一场游戏扔下饭碗,为了一次赖床被母亲拧耳朵,为了一次考试而彻夜鏖战,为了一篇文章写了又划,划了又写,那些散漫的时光,那些散落的点滴,串起了我以前的时光,没有光华四射,却也平静安康。
一个季节的轮换,又是一个季节的更替。冬至的到来,免去了蚊虫叮咬的烦躁,略带寒冷的开始,却让人氤氲到清晨帘卷清霜的清新。冬至,在家乡济南钢城艾山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冬值职责履行的敷衍,没有北方的那种零下30和50多度极冷的严裹。但也能聆听到挂霜的干枯荒草叶在风里沙沙作响,仰望枝干光秃秃的的白杨树裸身站在荒原上,浓雾弥漫的茅草丛里缀满了冰冻的水滴,雪后屋檐下晶莹透亮的冰溜溜……蜗居(疫情封家)手机微信里看着好友发在抖音上热气腾腾的饺子图片,好怀念老家的乡愁乡音。独在异地他乡,早已入乡随俗,吃碗冬至的饺子!喝一碗热热的饺子汤,也能氤氲到家乡的味道。
在2022年的冬至日,我只能在天府南国乍寒的北风里黏贴家乡冬天的点滴回忆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