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朱玉富)
“山涧葡萄落雨松 ,瓜棚豆架怨无声”。在老家济南市钢城区艾山罗汉峪村,在夏日,漫步乡间,房前屋后,大禹沟、孙岩沟和沙林峪三条通山的流域小河两岸随处可见的是瓜棚豆架。每每见到瓜棚豆架,我总不由忆及过去老家的瓜棚豆架来。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年代初,属于计划经济的物质匮乏之际,生产队分的口粮,总不够吃,总得省着吃。要是做家长的算计不好,后面就得挨饿了。为了填饱肚子,也为了节源开流,父亲便在孙岩沟的卧虎山脚下的沙梁子上开荒造地种上黄瓜、西红柿和茄子、辣椒、芸豆和豆荚填补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源源不断的蔬菜,在炎热的夏季给一家人补充能量。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清明前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找出留种的瓜果蔬菜种子,开始播种。因家乡三面环山,有很富足的荒山、土岭,为了不挨饿有的家庭劳力便在农闲时专门开块地,按畦播种,直到瓜苗要爬藤时移栽;有的直接播种在要种瓜的地方,无须再移栽。
记得在外上小学的时候,家西与二叔伙着的菜园,由奶奶负责。每逢种瓜点豆的同时,在院子的前面,或院子的外围,奶奶利用父亲从杨树上修剪下来的树枝搭上瓜棚,在自己的菜园里搭上简单的豆架,说简单也就是仅是顺墙插上数根粗树枝而已,供芸豆秧攀爬。只是丝瓜架吊南瓜和葫芦架,要撘得牢固些,毕竟到了瓜果挂果的时候,架上瓜多,负担重,如果瓜棚搭得不牢固,尤其夏天雨和台风多且猛烈,要是被风雨吹倒了得再搭,那就成了一季二不收,三季到了秋,种什么豆那都是黄瓜菜都凉了。
童年记忆里,家乡种的瓜比较多,西瓜、甜瓜、烧瓜、丝瓜、南瓜、黄瓜、葫芦、冬瓜、苦瓜、茄子、辣椒等。种瓜之前,往往先下底肥,即平时堆积的猪圈里的土肥,提前挖出来晒干、砸细。豆瓜种子下种之后,因为泥土湿润,地表也热;十多天就会发芽钻出地面。之后,要撒上草木灰,以防虫子啃咬。天气炎热,湿气蒸发也快,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浇水。有粪和水的滋润,秧苗也长得快,不多久,就开始分枝发岔,并长出了卷须。这卷须是爬藤植物神奇的手。它能用自己独特的感知去感受周围环境,它们的卷须能抓住一切可抓住的物枝往上攀爬,争前恐后地拓展自己的空间与领地。有时候,我不禁在想,植物也有感知和预知,不然它怎么知道攀附物体,并能准确抓住可攀爬之物呢?
阳光充足的天气,植物长得很快,但也需要更多的营养,除了每天浇水之外,更是要经常施肥。乡下不仅有猪圈、也有羊圈和养兔子的,平时攒下的农家肥便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车场,底肥足,尿素、二胺点缀,瓜藤长得粗壮,长得更快。过不了多久,藤蔓就会爬满瓜棚,密密麻麻的,层层叠叠,铺展小伞的叶子,把阳光都遮住了,豆棚下也成为了农人喝茶、休闲的好去处。
夏至时节,瓜藤开始开花结果。黄色的丝瓜花、南瓜花,白色的冬瓜、葫芦花等从碧绿的藤叶中探出头来,显得特别醒目。微风拂过,随风摇曳,似乎在向人们点头,又似乎在打量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在迎接蜜蜂、蝴蝶的到来。蜜蜂在嗡嗡地呼朋唤友,蝴蝶则翩然起舞,这朵看看,那朵钻钻,整个身上粘满了花粉,成为酿蜜的资源。
南瓜花,有雌雄之分,雌花花柄与花瓣之间,长有碧绿的小瓜,唯有经过雄花的授粉,方可结好瓜,得以长大。否则,过一两天就会枯黄了,凋落了。为了提高瓜的结果率,一般会对南瓜进行人工授粉。即把南瓜的雄花,摘了,去掉周围的花瓣,把雄花凸出的花芯插入雌花的花心即可。而对其他的瓜的花就没有这么做。为什么要要特别对南瓜的雌花进行人工授粉呢?那是南瓜状如喇叭,花瓣比较长,而花心藏得深,会影响蜂蝶的授粉,它们可能没爬得那么深。而错过了授粉,影响结果。而其他的花,如丝瓜、冬瓜、葫芦花等,花状如碟,花瓣各自独立,且较小,而且敞开的,易于蜂蝶授粉。
经过阳光的催促和雨水的滋润,豆瓜儿是一个劲儿地疯长。一个个瓜越长越大,越长越重,到最后,因为体重的缘故,便无奈地垂了下来,挂在瓜棚上。看着那一个个“小胖子”,打心眼里喜欢,人活一世,草活一秋。深秋时节,终于盼来了收获的季节!
瓜差不多都熟了,豆也开始凋萎,或脱落。秋黄瓜、嫩豆角。丝瓜、葫芦看花,没脱落的,表面较为嫩绿,可作为水饺馅,也可作为渣豆腐炒渣腐吃;而南瓜颜色较深,由青变红,便是成熟的标志;冬瓜,表面白霜浓,长得时间足够长,比较哏的才好吃。
西瓜、甜瓜和烧瓜,开花结果了。大人会经常去走走看看,瓜的长势如何,判断哪些瓜什么时候可以采摘,还有经常翻翻瓜叶,一些瓜埋藏在叶子底下,错过了采摘,特别是甜瓜和西瓜,只好留种了。只不过,留种的,一般的要到入秋,选外形好,较为粗壮的。
瓜果豆满棚,那是农人一年的期盼,也是一年的收获。金色的秋收里,餐桌上瓜果不断,单做,当下饭菜,也可以与米饭、地瓜、面粉等合起来做,做成菇渣。总之,那时,大人是变着花样做饭,让瓜果,物尽其用,以填饱肚子为盼。
乡下种的豆,有大豆、四季豆、扁豆、红豆、绿豆、豇豆、蛮豆等。眉豆、月眉豆和长豆角,一般要搭架。长豆角,顾名思义,就长出的豆荚一个长,就像一根根细长的小青蛇,只不过豆期比较短,即采摘一两个月后,就烘秧子不结了。而眉豆,一直到秋天都在开花结果。眉豆开出的花是一串串的,粉紫带白,如蝶团聚,凌空欲飞,花开节节长,节节开,下面花已结成果,上面的还在开花。一串串眉豆,青色如眉(毛),一次就可采摘一篮子。
那时,有一架(一棚)瓜果,一架嫩豆,那是乡民果腹的佳品。要是谁家有缺的,邻里只要有的,往往乐于分享。在串门,或无意交流中得知,(你家种豆荚和眉豆了没有?)都会主动给送去一点儿。
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画纸。眼下,人民物质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和提高。人们在吃腻了大鱼大肉的时候,又开始寻求返璞归真。有机、富硒、无公害、绿色食品,绿色生活成为了这个时代生活的主旋律。时光穿越,岁月无痕。因此,如今,在静谧的乡下,瓜棚豆架,依旧成为乡间随处可见一景。或许,这也是一种乡下生活文化的传承吧。也许从基因里我们对瓜棚豆架,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吧。而今,我虽生活在农村,却远离了耕种,每到了夏季,总有近邻、好友带些绿色瓜果豆荚来。每一种瓜果都孕育着邻居和好友的汗水,但每每都是盛情难却,都笑着说,“自家种的,不喷农药,不使化肥;比商店买的好吃。家里多的是,不匀和着吃,吃不完,只要不嫌孬就行”!朴实的话语,满载着深深的厚意,总让人暖意盈怀。
炎热的夏日里,回老家避暑。清凉的早上或午后,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村西的菜园里,细观慢赏那一簇簇的瓜棚豆架。犹如一幅幅赏不尽、品不完的乡间水墨画,悠悠乡情里,承载着丝丝缕缕的田园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