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冬日
散文(朱玉富)
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山村因海拔高的缘故,冬日来得早,去得也晚。这不立冬当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老家济南市钢城区艾山遭遇了一场近70年前所未有的一场暴雪,农民地里的白菜、萝卜和大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为应对极端天气,济南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1天,机关延时上班。农业、供热、交通等部门提前做好各项应对措施,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立冬下大雪,一年冷气多。根据天气变化,政府也出台了提前够暖的策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让广袤的田野显现的更加空旷和萧条,此时南走栖息的大雁早已停止了叫声,绿郁葱葱的山峦群已失去夏日的绿色。村南的环村小河一改往日的活泼,似乎恬静地睡着了。外出的老人和孩子们多半儿把自己的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就像一团棉絮在地上跚蹒滚动。朝气十足的年轻人,穿着仍是保暖、简单个性和潮流,不雍不肿,不显季节变化。少女和小姑娘们趁机不忘打扮自己,着装还是夏日的窈窕和超短裙彰显着青春活力。山村冬日景色,活像一幅完美的水墨丹青!
“农家冬闲日,天伦绕火炉”。借着大雪忙碌了一年的农人们开始得到暂时的小憩。女人们呆在家中,温暖地守候在火炉或暖气旁唠唠一年收获与梦想,男人们烫上一壶酒,谈论着农村振兴和社会发展变化,述说着眼下中央拍“苍蝇”打“老虎”扫黑除恶的快感和愉悦,憧憬着习主席筹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的未来与梦想,高兴时他们会开始兴致地划拳行令,到最后倒在炕上呼呼的睡去。上了年纪的婶子大娘会坐在电视、电脑旁边做着针线活边拉着家常,哪家的闺女大了该找婆家了,哪家的小子不小了该娶媳妇了,哪家的孩子最孝敬老人了,谁家的庭院最漂亮,笑声会不时的从炕头上传出窗外,正是这山村冬日给他们带来了这份闲暇和愉悦。现在村里实行美化、绿化,村里的街道旁、房屋后的空地上,昔日堆满了一垛垛的玉米秸、干地瓜秧和各种各样的柴禾,回田利用或变成了绿色饲料,空地变得宽敞明亮,村子显得洁净、人文。太阳已经从东面的山坡上爬出来了,村里的街道上才响起“吱吱呀呀”小推车接泉水声音。又过了一会儿,人们开始做饭了,村子的上方开始升起一股股白色的蒸汽和烟雾,蒸汽和烟雾慢慢飘动着,漂浮在村子的上空,逐渐扩展开来,将村子笼罩在一片白色雾气之中。很快,空气里充满了饭的香味。目睹此景,曾经的心酸和无奈笼罩了整个记忆,大呼隆年代大雪后的一幕展现在他眼前。农家少闲日,清闲更无聊。
上午十点多钟,街上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人们一个个在寒风中缩肩弓背,把双手揣在衣袖里,见了面嘴中“无话找话”地问一声“吃饭了”,算是打了个招呼,就忙着找避风朝阳的地方去晒太阳或者是干别的去了。
老头们则在背风的墙边,面对着太阳,坐在马扎上,吸着旱烟叶,说着村中的陈年旧事,回忆着往事曾经的荣光和走麦城。他们一个个都穿着脏兮兮的、厚厚的、黑色的棉袄棉裤,腰间扎着一根草绳或几根地瓜蔓。如果站起来,就像一个个涂成黑色的大亚腰葫芦,显得滑稽可笑。
青年男子们也没有多少活干了,他们在发泄着集存在身上的能量。有时他们在朝阳的墙边站成一流“挤油”,背靠着墙用力向前挤着,有谁从人墙角被挤出来,就会引起一阵“哈哈”的大笑声。大姑娘们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踢毽子,小女孩们在一起跳房、丢沙包,她们不时发出一阵阵清脆的笑声。十几岁的男孩子们有的在一起打尜尜子、有的在打陀螺,一个个只穿这一件棉衣,不系衣扣子,露着黑黑的肚皮,但是头上却向外冒着一股股的热气。到了吃饭时间,村里响起了母亲们喊孩子们回家吃饭的声音,一个个拖着长音,声音洪亮。声音穿过一堵堵墙、穿过树林、传到远处的山上,又返回来,在村子的上空重叠回荡,久久不绝。孩子们听到了喊声,却并不马上回答,直等到母亲的喊声有些急了,才一边答应一边向家中跑去。
夏至十八日,冬至当日回。随着冬日的延伸,白天似乎越来越短了,日头最长的时候,便是照在一棵大树上,后来就照到院子里的篱笆上,再后来就照到矮墙上。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山村的夜晚静的幽怨,浩淼的夜空,一轮明月像玉盘一样皎洁,发出清凉的光芒。
岁月在嬗变,山村在嬗变,但家乡的年味似乎依然如旧般的浓。过大年,给山村冬日彰显出生机和活力。每当年关来临,村民还是延续多年的民风民俗,有猪的宰猪,有羊的杀羊,有鸡的杀鸡,许多家的冰箱里鱼肉满满的。孩子们早就不满足过新年穿新衣吃肥肉了。穿新衣要自己喜欢的,得到的压岁钱远远超过五位数。变化最大的是人们的精气神,走门串户拜会亲朋好友,那浓浓的乡情,淳朴的乡音像一泓温爽宜人的清泉,柔软地滋润着美滋滋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