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在中国美术馆精彩亮相之后,“吐纳英华——陈湘波作品展”于2021年11月13日在厦门宝龙艺术中心启幕,展览重磅推出著名艺术家陈湘波首件大型数字水墨互动装置,展现艺术家全新创作方向之外,同时展出最新创作的传统工笔、工业水墨以及颇具禅意的白描作品。开幕当天还举行了“生长的工笔画”座谈会,梳理陈湘波多年来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
展览分为“格物”、“诚意”、“正心”三个部分。
“格物”部分以工笔花鸟作品为主,有《二十四节气》和《十二生肖》系列中国画佳作。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文中说: “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对《二十四节气》画作,陈湘波先生以传统文化的视角理解中国的时间观,以二十四节气的流转成为观展的重要线素。在这里草木有趣,让人感受到芳菲四月、暖日晴云、丹叶晓霜和空翠寒涛。画中景物的美,是艺术家所赋予的内容——审美价值的存在。而艺术品美的发掘,应该是艺术品中所蕴含的内容,经欣赏者通过联想或者想象而显现出来的,从而达到情趣与意象相互契合,见景生情,情融于景。或许,也只有画家的胸襟学问,与欣赏者的才识达到高度一致,才能让观赏者感受到画作的“弦外之音”。有时候,一幅画所蕴含的诗意力量,或许连画家自己都不能预料到的。《十二生肖》画作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生肖文化,国家邮政部门曾多次印制陈湘波先生的生肖贺年邮资明信片。在这系列邮资明信片中,他还特别采用楷书、篆书与写意画相结合的形式,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亲自雕刻印章,题跋也多是介绍生肖的吉祥含义和历史故事。
“诚意”部分以当代水墨创作为重要艺术探索方向,有《工业时代》和《玄?升》系列的作品。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我国的工业时代,应该是从1953-1957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自此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陈湘波先生的《工业时代的记忆组画》以10联幅的形态呈现,展示的是一个历史的横切面,是时代的烙印。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变迁,恰好地唤醒一代人的工业记忆,告诫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当下。特别是在今天现代化、信息化年代里,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裸露的电线了。《玄?升》则数字水墨交互艺术装置首次亮相,以抽象水墨“玄”系列作品为基本元素,结合中国传统卷轴画卷的形式,运用现代数字新媒体交互技术,在现场与观众产生互动。看似寥寥数笔,画中却寄托了无尽的情思和意趣,倾注了画家对生命的真实体验与感悟,并非仅关注物象的外在特征,这就是画中东方艺术的精髓所在。
宗白华先生曾经谈到: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长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而陈湘波的“正心”系列是白描经典观音、妈祖形象。画面上观音、妈祖形象神韵情趣跃然纸上,其劲拔绵和、圆齐光泽的线条,娴熟精细的笔法,在笔意精润中隐藏不少玄妙,简约的造型流露出静远而淡泊的禅思。融就了笔境兼夺而“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之画境,达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最高层次——禅境。
“独诣”是指清代金农在《冬心画跋》云:“先民有言,同能不如独诣。”其“独诣”主张敢于创新,突破古法,让作品书自己性,立自己意。陈湘波先生作为中国工笔画领域的领军人物、文学硕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作品取之象外,万趣融其神思,以平静的构图和沉稳的气息营造了一个静谧的自然世界。在绘画技巧上,他探索以泼墨与工笔结合,形成豪迈与精细的对比,并以大胆的用色营造与传统工笔画截然不同的氛围。从而达到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诗境。正因为陈湘波先生有深厚的文学内涵,他的画尤如清代王原祁题画云:“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和清代张式《画谭》云:“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陈湘波先生的艺术佳作有超过600幅作品被收录于各类出版物,百余幅作品被包括中国美术馆在内的重要机构收藏,在美国、匈牙利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内地举办个人画展10余次,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美术展并获奖,出版7部个人专著,主编各种文集、画集100余种,美术论文百万余字散见于专业刊物和文集、画集。
对中国画一下创作,陈湘波先生认为:“中国的绘画从来不以写实为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写意的艺术,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性与中国人的审美决定的。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特点,是中国艺术的艺术方法和民族特色,工笔画亦不例外。”艺术家对于工笔与写意两种绘画风格有他的个人解读,这也正是“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深圳市收藏协会原副秘书长陈健有诗论陈湘波先生艺术架构:“百花园中独一丛,南国四季漾春风。不求赋彩娇艳秀,只求韵致满画丰”、“轻起笔触向太平,莺娇雍恬弄暖晴;勾线为寻意趣妙,气格圆融韵湛清。”(陈健)收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