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戴聪华)我的家是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最偏僻的一个小山村,它背靠一座不知名的小山,村西有一条常年流水不断、清澈见底的小河,南边是一片面积不大的平原,东边是一条蜿蜒的水泥路,伸向远方。这里就是我的家,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第一次离开家走到远方,是我16岁那年考上了中专,倒了两次车到了一个叫临沂的地方。到了学校之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时候家的概念就是每月一封家书,父亲的字很笨拙,语言上也不是那么流畅。但我从那“见字如面”的行间里,体会到了父亲的期盼、母亲的挂念。临沂到家不远,也不近。每年寒暑假我就像候鸟一样按时返巢,在那里下地干活,上山放牛、放羊。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年,家是我的驿站。
毕业后便参加了工作,几年后又结婚生子,离家近了,回家的次数却更少了,待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屈指可数。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家的概念不是模糊,而是更加清晰。甚至记得小时候院子旁边的石榴树,甚至记得上小学时考100分时父母的兴奋劲。
工作后我第一次发工资,拿到工资的一瞬间,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快回家,把发工资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父母。那时候我的工作单位离家有50多里路,骑在自行车上,一溜烟的跑回家。那时候回家的路是欢快的。
结婚后第一次回家,懂事的妻子给奶奶、父母分别都买了礼物,坐着公交车一路风光地到家,那时候回家的路是喜悦的。
有了孩子之后,三口人一同回家,孩子的笑声和着一家人的欢庆声,那时候回家的路是欢声笑语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回家的路不远,但我每一次回到我哪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我都有一种仪式感,看到小村的那一刻,有一种久违的亲切;看到老家房屋的那一瞬间,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看到年迈的父母站在大门口笑盈盈地看着我,一种负疚感就涌上心头。在父母眼里儿子大了就是客,但在儿子眼里,父母就是自己永远的牵挂。
离家的路有多远,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就有多长,儿女的脚步永远走不出父母牵挂的目光。(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高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