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威海旧称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近代以来,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在这里诞生;天福山起义打响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胶东乳娘真情哺育1223名革命后代;“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身许国……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沿着红色印记,一代代威海公安人满怀一腔热血和守护平安的忠诚,坚持“红心向党”,夯实基层基础,创新改革驱动,将“一个理念、两条路径”发展思路与“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发展方向紧密契合,聚焦“精致公安”建设抓攻坚、抓突破,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政治安定、治安局势稳定的良好局面。2020年,威海市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1.2%、23.4%;全市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再创新高,蝉联全省第一;威海市公安局连续三年荣膺“全省优秀市级公安局”称号。
◆ 坚持党建引领
激活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6月27日,威海市公安局举办“警心向党铸忠诚”全市公安机关庆祝建党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宣讲活动,采用视频展播、现场讲述、合唱咏颂等形式,紧扣庆祝建党100周年主线,追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星星之火,演绎了不同岗位、不同警种公安民警的感人故事。
近年来,威海市公安局党委坚持将胶东红色基因渗透进民警的血脉之中,用“红心向党”铸造忠诚灵魂、用“红旗引航”搭建精神坐标、用“红炉砺剑”激活实战效能、用“红线立规”锤炼铁纪作风,建立了以“党旗领航、警安万家”党建品牌为引领的品牌矩阵,实现党建队建深度融合、队伍业务同频共振,激活了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红色引擎”引领出一条党建工作与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径——立根、壮骨、育魂。
做实党建“立根工程”。在抓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威海市公安局制定了“述职评议+日常考核+结果运用”的“三位一体”考核机制,建立“七张责任清单”,每月下发党建工作清单、每季度开展工作展评,从严从细抓好党内政治生活规范落实。在从严治警方面,从全警警容风纪和队列礼仪入手抓作风,制定落实《关于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工作办法(试行)》《公安民警涉酒行为“四个严禁两个一律”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规定,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构建起风清气正的机关政治生态。
《全市公安机关加强新时代党建带队建工作十五条措施》等新政举措制定落实,制定出台《全市公安机关“党建带队建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一次次触及思想、锤炼灵魂的机制体制改革完善,切实铸牢了如铁的根基,也让党建工作更加规范。
开展党建“壮骨工程”。他们立足公安机关职责使命,深化以政治素养、体能素质、实战技能、规范执法、信息化应用五项基本能力和岗位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5+X”全警素质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周训练日”制度,持续推进“全警练枪”、深入实施“体能强警”,先后举办基层警务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118期,培训7600余人次,连续4年举办“枪王选拔赛”,制定并落实体能不达标一律不予晋升领导职务、一律不予申报晋升警衔、一律不予评先选优“三个一律”规定,全警参测率、达标率、优秀率逐年提升,工作经验被山东省公安厅推广。
实施党建“育魂工程”。威海市公安局注重在平凡的岗位上擎旗立标,每年年末组织开展“感动威海警营故事”“我身边的好警察、好辅警、好警嫂”评选,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戚恩雨,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威海市公安局文登分局特巡警大队,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威海市公安局环翠分局孙家疃边防派出所等先进典型。围绕典型,鼓励全警见贤思齐,以戚恩雨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为契机,深入开展争创“恩雨式优秀警务室”和争当“恩雨式优秀社区民警”“双争活动”,推行以“传帮带”为主要方式的“师徒结对”。
一大批榜样筑起了全警学习看齐的“坐标系”,激发了全警学先进、争先进的高昂斗志。去年,威海市公安机关有65个集体、450名民警受到市级以上表彰。
◆ 聚焦改革驱动
提升现代警务实战效能
车辆、行人清晰可见,街区情况一览无余……在威海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警务航空大队的大屏幕上,一帧帧空中俯瞰城区的动态监控图像实时传回,全城状况尽收眼底。
从天空俯瞰一座城,守护一座城,服务一座城,这是威海公安机关护卫一方的独特视角,是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智慧警务建设应用的缩影。近年来,威海市公安局坚持以警务改革激活内生动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公安工作不断发展的“根”与“魂”,改革强警战略的步伐愈加稳健。
威海市公安局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加快构建情指勤舆一体化机制,搭建集可视指挥、智能研判、合成警务、维稳管控、服务支撑于一体的“情指勤舆”综合实战平台,优化公安内部110响应机制,上下串联指挥层级,左右并联业务警种,24小时支撑一线业务需求。推进合成作战中心建设,构建“1+7+N”合成作战体系,在推进情指勤舆一体化合成作战中心建设的同时,设立市级大数据、新型网络犯罪研究、防控、快反、舆情、督察等七个合成作战分中心,按需设立N个分中心或警种微中心,确保统一权威、职责对应、上下承接、高效运行。他们立足“海陆空”交通要塞、着眼“点线面”三维层面,搭建了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集成共享数据平台,依托全息感知体系,在出入卡口、沿海一线、重点部位、交通要塞全方位搭建智能数据防控圈,实时获取、科学筛选、深度研判动态数据,为精准防控提供鲜活数据支撑。
在威海市公安局环翠分局张村派出所案件管理中心,受案大厅、案管室、涉案财物室三个区域既是独立空间,又集中实行一体化办公,打造了案件受理、卷宗管理、涉案财物管理“三室分立一体管理”的执法管理模式,实现了对执法办案全程的有效监督管理。
为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威海市公安局推动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与全市跨部门涉案财物管理中心一体建设,推广行政案件快办机制,快速办理案件2254起,网上执法巡查发现并整改问题654个。去年,威海市公安局第四次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查处侵犯民警执法权威案件90起、105人,有力地维护了执法权威。
为让群众尽享改革红利,威海市公安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建成“威海微警务”便民服务平台,创新威海本地个性化服务44项,特别是针对机动车维修租赁、旧货交易和网约房等新兴业态提供网上登记服务,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平台已实现8类106项业务“刷脸办、掌上办、随时办”,打造了24小时不打烊的移动便民服务平台。
威海市公安局一以贯之地把辅警管理改革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威海市作为全省辅警管理改革示范点的优势,以辅警队伍管理法制化、规范化、职业化为目标,蹚出了一条党政领导、部门参与、公安主导、社会认同的“精致公安·规范辅警”管理新路径。如今,全市3500余名辅警分赴治安巡防、交通管理、应急处突、社区警务等各类职能岗位,真正做到“辅”之有序、“辅”之高效,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综合防控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 着力固本强基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威海市环翠区孙家疃街道地处威海中心城区,是全市海岸线最长的街道,停靠船舶众多,国际赛事频繁,各地游客云集。车水马龙的繁华背后,如何守护平安?孙家疃边防派出所坚持党建引领、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创新智慧警务、做精为民服务,推动党建工作、警务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小事不下船、大事不出港、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海陆一体社会治理新路子。2019年,孙家疃边防派出所获评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近年来,威海市公安局把加强新时代派出所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目前,全市基层警力达到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55.12%,实现了警力配置优化、执法执勤规范、工作方式智能、警务保障有力、队伍建设过硬的目标,跑出新时代派出所工作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威海市公安局全力做大做强基层派出所,出台103项派出所权力、责任清单,派出所办理150种刑事案件的“正面清单”、不得办理的8类刑事案件“负面清单”,以及基础信息“录入清单”。实行非警务警情分流、特巡警夜间接处警,厘清界限、减负松绑。探索完善“派出所吹哨、警种报到”“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片区刑侦改革”等改革举措,实现部门警种支援派出所“无条件、有时限”响应,极大地提升了派出所工作质效。全市23个城区派出所全部推行“一室两队”,今年以来,全市日均刑事警情保持个位数以下。
为擦亮基层警务工作品牌,威海市公安局推广学习“恩雨”社区警务工作法。以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戚恩雨为榜样,深入开展争创活动,实施“警师制”,结成235对“师徒”对子,编制“一访、二巡、三防、四助”群众工作法,全市涌现出“远遥渔港”“安立方”等特色警务室,以及“老戚”“大孙”“小芳”等一批优秀社区民警,社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依托市域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信治、网格化“六治一网”治理体系,推动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全部兼任所在镇(街道)、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明确网格员4大类14小项警务职责,健全“警的、警银、警环”等警社联动机制,统筹组织2.5万名社会力量常态开展“平安守护”行动,做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矛盾联调、平安联创,打造了社区警务与综合治理共赢发展的社区警务共同体。
基层社会治理,智慧警务优先。威海市公安局打造辖区智慧安防“新高地”,将“智安小区”、技防村、智慧渔港全部纳入党政重点工程,实现智慧安防建设与市域城市规划同步启动、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目前,全市2308个村全部完成技防建设,224处智慧安防港口码头覆盖近千里海岸线,建成智慧安防小区387个。同时,为加强对新兴业态的监管,他们实施警企合作,在全国首创网约房“安心码”登记管理模式,搭建智慧管控平台对接互联网平台数据,精准指导派出所纳控网约房1.1万间,以零成本、高效率实现入住全程网上流转,实现公安、平台、房东、游客“四方共赢”。
蓝天碧海见证忠诚守护
蓝天碧海,千帆成景;海陆相连,宜居宜业。这里是威海,一片充满青春和激情的人居热土。然而,百年前甲午海战的炮火声提醒威海人民时刻不忘屈辱沧桑的岁月。在这片历经苦难的土地上,红色火种一经播撒就迅速燎原,共产党人带领威海人民艰苦奋斗,从一个饱经沧桑的边陲小城逐步走向繁荣;沿着红色印记,一代代威海公安人满怀一腔热血和守护平安的忠诚,步履铿锵,斗志昂扬……
铸剑先铸魂,强警先强心。威海市公安局始终将党建带队建作为党委工程、一号工程,将政治建警作为“灵魂工程”紧抓在手。他们坚持一切决策聚焦基层、一切工作着眼一线、一切标准党性检验,靶向实训,火炉砺剑、激励创新、固本强基。他们坚持把创新社会治理置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威海中来谋划,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来推进,积极为威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风雨沧桑,岁月流转。威海公安机关以行动扛起责任,用担当诠释忠诚,伟大事业赓续血脉,光辉旗帜指引奋进方向,在新的追梦路上,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忠诚履职、担当奋进,让鲜红的党旗与飘扬的警旗在“精致威海”的上空交相辉映,共同奏响新时代威海公安工作的和谐乐章。
陈强:三次出国执行任务的“山东战狼”
陈强,威海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特勤大队大队长。从警20余年,先后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山东省优秀兼职教官”“山东省交警岗位标兵”“威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赴外维和被授予“联合国维和勋章”“中国维和警察荣誉章”。
2008年7月24日,陈强通过了联合国专业测试和层层甄选,成为公安部第13期维和警队队员,被派往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维和期间,陈强先后在东帝汶最大边检站木塔英和帝力交警队工作,执行巡逻任务200余次,特勤警卫任务20余次,培训当地警察300余人次,带领当地警察接处警近200起,破获非法越境、走私案件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6名。在当地恶劣的环境下,陈强感染了登革病毒和疟疾,持续一周高烧40°C,几乎每晚都出现抽搐昏迷的危急情况,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他凭借毅力和坚持战胜了病魔,人也暴瘦了20多斤。
2017年6月,基于陈强维和时的突出表现,他又被派到意大利米兰,与当地宪兵和警察开展为期三周的联合巡逻任务。陈强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名被选派警察,先后在米兰大教堂、米兰古堡周边街区执行联合巡逻勤务。在联合巡逻任务中,陈强与同事累计步巡200余公里,服务中国游客390余人次。
2018年7月,通过严格甄选,陈强被公安部外派至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任副主任,是山东省唯一一名代表中方深入湄公河流域执行澜湄流域六国联络协调任务的警察。他积极与流域各国执法部门沟通联系,组织首期湄公河联巡突出问题交流会,为打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安全治理模式作出了积极贡献。
牺牲在马石山抗日战场的公安英烈
1942年冬,日本侵略军纠集日伪军2万余人,由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冬季拉网式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胶东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抗日武装。日伪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从胶东半岛的南海边到北海边,布成横阵,在海军和空军的配合下,采用步步逼近、密集平推的战术,对胶东区进行“铁壁合围”。
马石山位于牟海县(现乳山)境内,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11月21日,日伪军集中兵力开始向牙山、马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进攻。在飞机、军舰的配合下,日伪军以密集队形拉网合围,并采取“梳篦”战术严密封锁。23日,敌军开始收缩包围圈,被围困的群众有数千人,还有部分地方部队、八路军和伤病员。
在日军“扫荡”时,抗日军民同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驻马石山附近的胶东区党政机关、兵工厂、医院和八路军主力迅速跳出包围圈,绕到外线打击敌人。主力部队撤离时,留下胶东区公安局和警卫部队组成胶东军区战时戒严指挥部,在牙山、马石山地区指挥反“扫荡”斗争,牵制敌军,掩护群众。11月23日夜,胶东区公安局警卫连指导员王殿元和公安局第三科科长唐慈率领35人小分队,在马石山地区组织掩护1000多名群众突围。24日拂晓,他们退守马石山主峰,坚持战斗,最后弹尽路绝,除一人跳崖身负重伤脱险外,其余壮烈牺牲。来源: 人民公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