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安津锋 赵纪静)2025年3月,春日的阳光洒在莒县小店镇某村的村委大院,村民王大爷站在村务公示栏前,指着清晰列明的村集体收支明细,脸上满是欣慰:“以前村集体的钱咋花的,咱不清楚,现在账目明明白白,大伙儿心里也踏实了!”
这一变化,源于莒县创新构建的“人大+纪检监察”协同监督机制。作为山东省日照市下辖的农业大县,莒县总人口超百万,农村集体资产规模庞大。2024年以来,莒县人大常委会与莒县纪委监委联合出台监《关于建立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调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先后聚焦农村“三资”清理、养老服务整治、公益性岗位核查等民生领域,以精准协同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人大深挖线索,纪委铁腕执纪,让集体资产“阳光化”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但部分村庄因监管缺位,出现了诸如村党支部书记将土地承包押金存入个人账户、未履行招投标程序便实施工程等问题,这些困扰基层治理的关键堵点,在人大代表调研走访中被逐一曝光。
“过去村里账目混乱,干群矛盾不断。”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薛喜收在跨镇异地互查时感慨道。2024年以来,县人大常委会依托各级代表联络站,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成立专项监督组,通过实地走访、村民座谈等方式收集线索36条,并第一时间转交县纪委监委。针对发现的坐收坐支、违规发包等问题,县纪委监委立案查处32起40人,追回流失资金264.27万元,推动102条整改建议落地。
“现在必须公开招标,村民代表全程监督,整改成效立竿见影。”某村党支部书记坦言。通过规范财务制度、严格招投标程序,不仅追回被挪用资金,还实现资产有效保护和增值。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赵纪静表示:“人大提供线索,纪委强化震慑,联动监督既有力度又有准度。”
纪委揭问题,人大促长效,守护老人“幸福夕阳红”
养老服务领域曾因监管漏洞,导致合同履行不规范、设施配备不达标等问题。2024年3月,县纪委监委发现某养老院未按合同提供适老化设施,消防设备老化失效,存在安全隐患。
“养老问题涉及民生底线,必须从严整治!”县纪委监委将13项问题线索移送县人大常委会。县人大迅速行动,围绕《日照市养老服务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广泛收集老人需求和建议200余条。通过联合督办,8项问题完成整改,追缴违规资金3万余元,推动新建一批养老服务设施。
“现在每季度都有代表来检查,饭菜热乎了,活动也丰富了!”龙山镇幸福院的李奶奶笑着说。县民政局养老科负责人朱彦高表示:“人大推动制度完善,纪委紧盯整改闭环,服务质量有了双重保障。”
双线联动堵漏洞,“阳光上岗”暖民心
城乡公益性岗位曾因“顶名上岗”“虚报补贴”等乱象,导致困难群众被边缘化。2024年初,城阳街道某村村民刘大哥反映:“有人顶替已故亲属领补贴,我们没机会!”
县纪委监委与县人大启动联合核查,筛查疑点信息121条,清退不符合条件人员14人,处理处分14人。核查中发现某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去世后仍被“全勤”申报补贴,暴露出审核敷衍问题。县人社局立即推动建立“申请-审核-公示”全流程核查机制。
刘大哥经审核获得村级环卫岗位,月收入稳定在2000元左右。“现在审核严了,岗位给了最需要的人!”县人社局就业服务科负责人聂晓斌介绍:“通过人大监督建议与纪委执纪问责双线发力,我们完善了岗位管理制度,让新增的公益性岗位更多惠及困难群众家庭。”
监督之力护航民生暖民心,贯通协调解锁治理新篇章
从“三资”账目阳光化到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从公益性岗位“阳光上岗”到群众获得感增强,莒县“人大+纪检监察”协同监督机制正释放出“1+1>2”的效能。莒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厚乾表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发展、造福百姓。我们将持续深化‘人大+纪检监察’监督联动机制,合力构建起联动监督、协同发力的监督工作新格局,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以监督之力护航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
如今,莒县设立28处人大代表营商环境监测点和176个村级“廉情哨所”,累计解决村级事务问题66个。“以前觉得监督是‘找麻烦’,现在明白是为老百姓‘撑腰’。”村民张大爷的话道出群众心声。莒县的实践表明,监督的“贯通协调”不仅是制度创新的突破,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随着监督合力持续释放,一幅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的崭新画卷正在莒县大地徐徐展开。(山东省莒县人大 、莒县纪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