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着问题走 围着难点转 山东用督察打通改革“中梗阻”
规划之间冲突越多,规划图上的“差异图斑”就越大,山东青岛“多规合一”改革也出现单项规划之间互相“掐架”现象。怎么办?青岛市委迎难而上,及时督察,追着问题走,找出最大“公约数”,化解规划间矛盾冲突,力求“一本总规”“一张蓝图”,《青岛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可望在一年内全面完成。
开展改革督察,正是以改革落实对焦顶层设计、缩小“差异图斑”的过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为确保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改革任务不落空,山东省委以改革督察促改革落实,以强有力的督察形成倒逼压力、激发落实动力,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18个“拳头项目”被山东省委选定作为重点督察对象,10个督察组深入10多个市、40多个区县、30多个省直部门。督任务,看改革配套是否到位;督进度,看项目进展是否平衡;督成效,看改革促进作用是否明显。一位参与督察的干部说,省委改革办为此还组织专题学习培训,提高督察人员专业素养,确保督察效果。
如何扭转“重方案出台、轻方案落地”现象?山东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提高认识,不让改革举措堵在路上,不让改革红利截在途中。去年春天,济南市某部门收到来自市委改革办的“改革督察督办通知单”,原因是该部门认识不到位,作为改革试点的济南市高新区,迟迟未收到下放权力事项的“大礼包”。济南市委改革办工作人员介绍:“市委就此开展专项督察,全面梳理权力下放清单,确保按时完成任务,改革后审批时限平均缩减2/3。”
为杜绝“决策部门紧执行部门松、牵头部门急配合部门拖”的现象,山东把握四个字:传递压力。他们将改革责任层层传导、各个压实。省委用好“指挥棒”、立起“风向标”,2015年起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17市和省直部门综合考核。淄博市探索督察排名制度,“一月一对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导、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排名第一和倒数第一的,分别作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用制度引导促改革步伐。
真抓实干破解发展难题。围绕深化国企改革,山东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社保基金理事会,18家省管企业30%的国有资产共计181亿元划归其持有。原省旅游局去年挂上“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牌子,就得益于省委督察推动,“意在将旅游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管理服务职能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关于乡村旅游用地政策、旅游房车挂牌等事项也在督察中加速推进。”山东省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说。
各地不断创新督察方式,第三方评估、“微督察”等应运而生。山东省委深改组委托山东财经大学作为第三方,对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进行评估,既增强了评估科学性,还收获很多合理化建议。烟台、潍坊下辖一些区县推出“微督察”,每个小组两三名干部,直接深入社区、企业、居民家中,不打招呼,短平快直,调研事关经济、社会、民生的改革事项落实情况,然后原汁原味地反馈,为上级把握民情、完善决策提供依据。(记者徐锦庚、刘成友)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