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毕雪崴)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原告张某与被告高某为一批浮漂争执得面红耳赤。这种浮漂是深海养殖网箱的关键部件,如同渔网的“浮力脊梁”,其质量直接关系整个养殖设施的安全。
然而,这起看似简单的买卖合同纠纷,却一度走进了“死胡同”。当案件面临“鉴定不能”僵局,牟平区法院创新思路,将司法鉴定程序转化为专业调解平台,以“技术共识”成功解开了当事人心中的“法结”与“心结”。
各执一词,案件陷入“鉴定僵局”
纠纷源于高某从张某处购买的2090个水产养殖用浮漂,货款共计17138元。货物交付后,高某迟迟未付货款。张某多次催讨,高某却上门质疑浮漂质量:“这浮漂下到70米全爆开了,渔网沉了一半,损失怎么算?”张某倍感委屈,坚称产品在出厂时并无问题,“同样的货给别人都没问题,常规使用深度是40米,你超深使用还赖质量?”双方矛盾尖锐,坚持要求进行质量鉴定,用科学数据说话。
然而,委托本地鉴定机构后,难题出现了,双方既未签订书面合同约定质量标准,也无法提供浮漂的行业或国家执行标准。缺乏鉴定“标尺”,鉴定机构经专家研讨后,只得将案件退回——鉴定,无法进行。
从“硬鉴定”到“软调解”,技术沟通搭起“共识桥”
“案子不能就这么卡住。”牟平区法院技术中心负责人李健主动接下这个“烫手山芋”。面对执着于“讨个说法”的双方,他意识到,简单地告知“无法鉴定”并不能案结事了。因双方坚持,后续又咨询到上海某鉴定机构,然而机构告知鉴定费用高达3.2万元,这与案件标的额严重失衡,很可能造成“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双输局面。
李健决定转变思路,将工作重心从“委托鉴定”前移到“技术调解”。他不再仅仅充当司法鉴定的委托方,而是化身“技术翻译”和“纠纷调解员”。
“我们不妨先把‘谁对谁错’放一放,从技术角度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 李健组织双方建立微信群进行沟通,引导他们跳出情绪对抗,聚焦技术事实。他针对争议焦点逐一分析,关于使用深度,行业内是否存在约定俗成的标准?超深使用对浮漂性能的影响有多大?关于生产设备,设备是否“被淘汰”与产品是否“不合格”之间能否直接划等号?
算清“明白账”,共赢调解画句号
通过一次次耐心沟通,李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双方厘清了技术上的模糊地带。他让双方认识到,在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产品质量责任的划分需要综合考量产品设计预期、使用条件、行业惯例等多重因素。一味坚持鉴定,不仅成本高昂、周期长,且因标准缺失,结果仍存变数。
李健还为双方算了一笔“明白账”,即便勉强进行鉴定,数万元的费用已远超货款本身,而诉讼周期拉长,对双方的精力都是巨大消耗。“解决纠纷的目的是止损和共赢,而不是不计成本地争一口气。”
理性的技术分析和现实的成本考量,终于让激动的当事人冷静下来。张某和高某都看到了法院为化解纠纷所做的努力,也理解了对方立场中的合理部分。最终,在承办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基于已产生的损失和现实情况,各退一步,达成了和解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