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山东青州法院开展第31次“青法亮剑”集中执行行动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法院 > » 正文

山东惠民法院调解员巧用“云端调解”促成了跨越千里的“握手”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王杨)“调解员好,真是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帮我把钱要回来,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两万块钱真是救了我的急啊......”电话那头的张武(化名)哽咽着说。
 
    大连务工人员张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辛苦半年的工资会被一拖再拖,但维权时的冲动之举却又让矛盾升级。面对复杂的案件情况,山东省惠民县法院立案庭调解员代诗娟的一场“云端调解”为双方架起一座连心桥,既解“薪”结,又解心结。
 
    相距千里,传统模式受阻
 
    张武向建筑公司讨要35000元劳务费未果,情急之下,他找人拉断了工地电闸。这一拉,不仅让工程停工3天,更让简单的劳资纠纷演变成剑拔弩张的对抗。
 
    代诗娟接手案件后敏锐意识到:这并非是一起简单的欠薪纠纷,过激维权行为已让矛盾复杂化,若是交给法官直接判决,则可能导致“一案结,多案生”的问题。因此,立案庭当即启动“涉民生纠纷速调机制”,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调解就此展开。
 
    可调解初期,难题接踵而至:张武虽然率先起诉至惠民法院,但他需要照顾瘫痪母亲无法离开大连,而被告公司的老板也因在外洽谈项目抽不开身,传统庭审模式因双方当事人难以到庭而陷入僵局。
 
    云端连线,平衡法理人情
 
    眼看一场“持久战”不可避免,代诗娟决定先“背对背”破局。连续3天、20多通电话,代诗娟分头认真倾听双方诉求。一边是张武在电话里哽咽诉说:“我妈等着这钱买药啊......”,一边是企业方强硬表态:“他得先赔偿停工损失!”双方情绪激动,调解困难重重。但代诗娟经仔细梳理后发现,虽然双方主张维护各自的权益,但对于劳务费用的真实性都没有争议。
 
    找到突破口后,考虑到时空阻隔,代诗娟决定通过微信搭建“线上调解室”。在视频连线过程中,代诗娟耐心细致地向双方释法明理,一边向张武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一边向企业负责人解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既让张武明白拉闸行为涉嫌违法,又让企业认清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
 
    接着,代诗娟在微信群里转发了张武母亲卧病在床的照片,对企业负责人劝道:“张武一个人在外打工,还要照顾老母亲,赚点钱不容易啊。咱拖欠农民工的钱良心上能过得去吗?”听着调解员入情入理的话语,企业负责人不免动容。代诗娟转头又对张武动情道,“知道你要钱心切,那也不能冲动违法,若是因此受罚,你母亲该有多担心?”听到这些,张武低下了头。屏幕前的沉默,成了转机的前奏。
 
    案结事了,化解双方心结
 
    经过5天持续耐心的调解,双方已然情绪缓和。“你们双方都不容易,何不各退一步?”代诗娟适时提出“折中方案”:企业放弃追偿停工损失,张武同意劳务费降至2万元。群里一阵短暂的沉默,接着双方先后都发来了同意的信息。“现在转账,截图发群!”代诗娟果断提议。2小时后,款项到账,张武发来撤诉申请。
 
    这场跨越千里的纠纷,从立案到化解仅用时5天。云端调解不仅打破了时空壁垒,更用“法理+人情”融化了坚冰。当屏幕上的“握手”表情代替了争执,连心桥的那头,连着司法的速度,也暖着群众的心。(山东省惠民县人民法院)